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在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大肠癌医保患者诊疗费用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其临床路径进行优化,以降低大肠癌诊疗的医疗费用.方法 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至2010年2年间出院的大肠癌医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467人.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和确定影响诊疗费用的关键因素;将现有的临床路径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前后的诊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发现住院天数、有无并发症合并症是影响大肠癌医保患者总的诊疗费用的关键因素;而临床路径的优化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大肠癌的诊疗费用.结论 主要结果可为医院大肠癌单病种付费提供依据,同时为医保基金的支付提供参考,对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
乳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预后及预后指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WBRT)预后以及不同预后指数差别。
方法 对2006-2010年间接受WBRT的99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Logrank法单因素与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计算并比较RPA、GPA、BSBM、Rades、Carsten预后指数评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脑转移时卡氏评分、是否伴有颅外转移、原发肿瘤控制情况、脑转移数目和WBRT后全身治疗与总生存相关(χ2=0.00~55.51,P=0.013~0.000),多因素分析证实卡氏评分<70和WBRT后全身治疗与总生存相关(χ2=35.26、7.21,P=0.000、0.007)。RPA、GPA、BSBM、Rades、Carsten预后指数评分对预测生存期≤3个月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5%、95%和62%、95%和86%、95%和84%、95%和85%。
结论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WBRT后全身治疗可改善患者总生存。对预测生存期≤3个月患者敏感性最好的为RPA指数,特异性最好的为BSBM指数。  相似文献   
43.
张丽  郭小毛 《中国癌症杂志》2013,23(12):1007-1013
肝脏是乳腺癌远处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全身治疗是乳腺癌肝转移的标准治疗,但结果并不理想。转移性乳腺癌中存在一类特殊的亚群,即局限性转移。局部治疗,包括转移灶切除术、射频消融、放射治疗等,结合全身治疗可给该部分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现就近年来有关乳腺癌局限性肝转移局部治疗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估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逆向IMRT对腋窝Ⅰ、Ⅱ、Ⅲ站及前哨淋巴结区域的剂量覆盖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2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保乳手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4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全乳逆向IMRT处方剂量为50 Gy分25次。按照RTOG标准及术中放置钛夹的位置勾画腋窝Ⅰ、Ⅱ、Ⅲ站及前哨淋巴结区域,并分析相应区域受量。结果 腋窝Ⅰ、Ⅱ、Ⅲ站淋巴结的平均剂量分别为(33.0±7.5)、(17.9±11.3)、(7.3±6.6) Gy,V95分别为(29.9±17.7)%、(9.0±14.5)%、(0.1±0.3)%。所有前哨淋巴结均位于第Ⅰ站腋窝淋巴结区域,前哨淋巴结的平均剂量为(43.0±10.0) Gy,58%(19/33)的平均剂量>45 Gy。结论 采用逆向IMRT照射乳腺时,腋窝Ⅰ、Ⅱ、Ⅲ站淋巴结受量有限,对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且未清扫腋窝者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45.
现在,爱好收藏的人越来越多。当然,收藏本是件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但如果在收藏时忽视操作程序,或没有端正心态,却会引起一些疾病,医学上称之为“收藏病”。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评价局限期软组织肉瘤(STS)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子,重点探讨术后放疗在S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保留器官手术的203例STS患者,76例(37.4%)接受辅助放疗,采用前后对穿野放疗技术,剂量45~70 Gy。采用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94.7%,5年OS、LFFS、DMFS率分别为69.1%、69.3%、68.0%。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亚型、大小、切缘状况和是否接受放疗是影响OS因素,其中放疗显著降低STS患者LR风险(HR=0.327,95%CI为0.177~0.605,P=0.000),放疗显著提高OS (HR=0.489,95%CI为0.266~0.897,P=0.021)。结论 术后放疗不仅可提高STS的LC还可改善患者OS,其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混合射线计划、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在靶区覆盖率和正常组织剂量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放射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3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CT扫描,在CT图像上勾画胸壁、内乳区、心脏、同侧肺和对侧乳腺,每例患者均设计3种不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选择最优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结果:3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对于总计划靶区(PTV),3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对于内乳区PTV,分段切线野计划(V47.5:95.19±3.90%)、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V47.5:96.83%±4.56%)与常规混合射线计划(V47.5:88.16±7.77%)相比,剂量更均匀;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都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对于心脏和肺,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与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心脏11.97±3.54Gy,肺13.39±1.97Gy)、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心脏11.18±2.53Gy,肺13.17±2.03Gy)相比,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将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对于总PTV,两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两种计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的高剂量区都较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CI:0.64±0.02)的靶区适形性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CI:0.45±0.02)。但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心脏:19.03±3.48Gy;肺:15.58±2.01Gy)心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还使得心脏和同侧肺的V5-10较大。对侧乳腺,2种计划的平均剂量无显著差异(分段切线野技术1.00±0.02Gy,调强放射治疗技术1.08±0.25Gy)。结论:分段切线野计划较好地平衡了靶区覆盖完整性和保护正常组织,对于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照射患者有一定剂量学优势。  相似文献   
48.
2012年的8月份,80后漫画家熊顿出版了自己的新书《滚蛋吧,肿瘤君:我与癌症斗争的一年里》,讲诉了她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抗争历程。11月16日,熊顿的好友突然在微博发布熊顿离世的消息,令广大网友痛惜唏嘘。  相似文献   
49.
EMSY位于染色体11q13,编码约1 322个氨基酸,其N末端有保守的ENT结构域,此结构域可与BRCA2的第3外显子结合并抑制BRCA2的转录活性,自2003年首次报道以来,以EMSY与BRCA2相互作用为基础,EMSY的功能研究不断展开,研究发现EMSY与BRCA2的相互作用可能可以弥补BRCA2在散发性乳腺癌中作用机制的空白,同时EMSY可能与DNA的损伤修复及基因组的稳定性相关,其次,EMSY可能是染色体11q13扩增子的主要候选基因.此外,临床研究显示13%的散发性乳腺癌伴有EMSY扩增,并且在某些亚组中,EMSY扩增患者无病生存较差,提示其可能成为临床预后的一个预测指标.尽管关于EMSY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不过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蛋白,EMSY对散发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EMSY与BRCA2相互作用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EMSY的研究结果,对EMSY的结构功能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0.
郭小毛  龙江 《抗癌》2012,(2):7-9
日益加重的"癌症"负担 癌症是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升高,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2008年全世界约有1270万新增癌症患者,760万死于癌症,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尤为严重。据推测,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增加50%,即每年将新增1500万癌症患者。目前癌症在我国已上升为死亡率第一的疾病,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已经接近300万,因癌症死亡的人数近200万,其原因主要有:1、人口的增长及老龄化趋势;2、与致癌相关的行为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