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7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目的:客观定量分析评价术前鼻牙槽塑形矫治器(PNAM)及术后鼻模佩戴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鼻畸形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3组病例48例,A组(10例)出生2周内佩戴PNAM矫治器,矫治3个月后行唇裂修复手术,术后即佩戴鼻模塑形,且佩戴周期半年以上。B组(12例)未进行PNAM矫治治疗,术后即佩戴鼻模塑形半年以上。C组(26例)单纯行唇裂外科手术修复。3组病例均由同一术者用改良台湾长庚法修复唇裂畸形及鼻畸形。通过对3组病例术后1年正仰面照片的标记与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客观评价术前PNAM矫治及术后佩戴鼻模对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的矫治效果。结果:A组术后1年鼻小柱偏离程度、鼻底宽度对称率、鼻底高度对称率、鼻基部长度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的鼻偏曲度改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患儿在婴儿早期行PNAM矫治及术后佩戴鼻模对鼻畸形外形的改善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是早期有效改善患者鼻唇部原发畸形的治疗方法,为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颞颌关节镜治疗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8例颞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分别采用颞颌关节镜进行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关节上腔粘连松解灌洗、单纯关节上腔灌洗等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疼痛程度、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的改变,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灌洗治疗后患者张口度、侧向运动度和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和粘连松解灌洗组治疗后疼痛减少值、张口度及侧向运动度增加值明显高于单纯灌洗组。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组在张口度增加值及疼痛减少值的改变优于粘连松解灌洗组。结论:关节上腔灌洗可以作为颞颌关节内紊乱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而针对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患者,颞颌关节镜下关节盘前松解复位灌洗治疗则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3.
淀粉样变性是一种由淀粉样物质沉积于人体组织中引起的少见疾病 ,而仅限于口腔颌面部都更为少见 ,现将作者所见 3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病例 1 ,女 ,2 8岁 ,回族 ,舌背部肿物 5年 ,生长增快伴疼痛半月 ,检查见舌背部有多个结节状增生物 ,色桔黄 ,触硬 ,表面光滑 ,舌两侧边缘有明量齿痕 ,无破溃 ,沟纹舌 ,舌运动自如 ,收住院。入院后查全身各系统无异常 ,心电图、肝肾肺功能正常。舌背病变处切取活检 ,病理报告为舌淀粉样变 (甲基紫染色 )。病例 2 ,男 ,62岁 ,维族 ,舌体肿大发硬一年伴疼痛溃烂半年余 ,检查见口腔卫生差 ,舌居中 ,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24.
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颌面部软组织外伤常伴有腮腺导管损伤 ,如处理不当可形成面部涎瘘 ,影响生活和工作 ,现将作者近几年所见 9例颌面外伤伴腮腺导管损伤修复的方法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 :作者 1987年~ 1997年所诊治的 9例颌面部软组织外伤伴腮腺导管损伤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 17~ 5 6岁 ,损伤部位右例 5例 ,左侧 4例 ,致伤原因 4例为刀伤 ,3例为交通意外 ,1例为煤块碰伤 ,1例为面部肿物切除时因手术误伤腮腺导管所致 ,其损伤程度 ,3例为导管不全断裂 ,6例导管完全断裂 ,其中 3例有导管缺损 ,损伤时间长者 1年 ,短者1小时 ,9例患者 7例已形…  相似文献   
25.
26.
可吸收内固定夹板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使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对10例颌面骨折患者(颧骨颧弓骨折3例,上颌骨骨折2例,颏孔区骨折3例,下颌角骨折1例,下颌骨正中骨折1例)进行内固定,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段复位和He关系恢复情况。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达到解部复位,咬He关恢复良好,无伤口感染,未发现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结论:在颌面骨折中,使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与金属内固定材料相比,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其优点是省去了二次手术,减少了感染机会,无金属腐蚀作用,不干扰放射影像,是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效果,分析唇裂术后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双侧唇裂患者138例进行术后效果评价,按照术后畸形修复的难易程度对患者术后随访照片进行评分及分类。观察患者术后畸形出现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38例患者中术后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8分。按评分将术后效果分为4个等级,其中47例患者术后修复效果佳(0~2分),58例修复效果良好(2.5~4分),31例修复效果一般(4.5~6),2例修复效果差(6.5~8)。其中出现较多的术后畸形分别为突出性瘢痕、鼻小柱过短、侧唇组织量过少、鼻翼外侧缘外上移位或低移位等。双侧唇裂术后畸形的发生率与原发畸形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两种手术方式(原长法和加长法)对术后畸形的发生率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为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治疗中需把握好每例患者的畸形特点,术前认真设计,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手术中精准有效的对畸形部位进行可靠的解剖重建,通过不断提高整复技术与更新理论知识,提升双侧唇裂修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28.
根尖定位仪在根管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从2005年开始使用根尖定位仪完成近万颗牙齿的根管治疗中结出一些体会,2010年开始运用根管测量两次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出现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突骨折的分型和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有骨折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患者50例(69侧),依据骨折线的水平分为髁突囊内,髁突颈部和髁突下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临床随访,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囊内骨折根据杨驰教授的骨折线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分为A、B、C、M四型,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手术的特点.结果 50例患者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66侧),术后平均随访10.45个月,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33.89 mm(31.5~43.7 mm),8侧出现暂时性额纹消失,3个月后7侧恢复.术后总体满意度97.92%(47/48),仅1例骨折患者因1年后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不满意,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于发生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骨髁突骨折分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