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十二指肠肿瘤是很少见的肿瘤。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很难术前明确诊断。恶性十二指肠肿瘤切除率低,预后差。国内外对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资料报导不多,因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我院收治的33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十二指肠肿瘤,分析其临床特征,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热休克蛋白90α的表达及其对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hsp90α对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理。方法 利用克隆技术构建了hsp90α融合表达质粒pMal-hsp90α。DBA/2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前,皮下注射融合蛋白,每隔1天测肿瘤大小,25天后,^51Cr释放法测NK细胞活性。结果 注射热休克帽白组小鼠抗hsp90a抗体升高,肿瘤生长快,NK细胞活性低,结论 hsp90α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与不鼠体内的NK细胞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3.
T1期和T2期胃癌的外科治疗(兼评早期胃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T1期和T2期的胃癌的疗效,评价外科治疗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3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T1,T2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1和T2期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术中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术中有已有淋巴结转移的T1期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术中无淋巴结转移的同期患者,而术中无转移的T2期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与T1期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44.
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迄今为止,主要采取以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对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一直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自1881年Billroth完成了第1例胃癌手术至今的120余年,胃癌手术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到超扩大,再回归缩小,逐步到当今的合理切除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5.
胃肠道含有十分丰富的淋巴组织,其所拥有的淋巴细胞较任何免疫器官都多,这种淋巴组织称为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其原发性淋巴瘤占结外淋巴瘤的30%~60%[1-3],仅次于咽部淋巴环,其中以非霍奇  相似文献   
46.
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琥宁注射液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①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吸氧、止咳祛痰、对症等支持治疗,并加用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②治疗组除一般支持治疗外,加用穿琥宁注射液5~15mg/(kg·d),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静滴。两组治疗3-5d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穿琥宁注射液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有治疗作用的,并且疗效较好,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例原发腹膜后N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53岁.3例患者以腹部不适伴疼痛为初始症状,2例患者术前无任何不适主诉和异常体征.术前均行B型超声及CT等影像学检查,1例误诊为胰头占位,1例误诊为胰岛细胞瘤且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初始行动脉化疗栓塞2次.5例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及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CA242均正常;均行手术治疗,2例行根治性腹膜后肿物切除术,1例二次手术后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2例术中探查肿瘤不可切除,行胃-空肠及空肠-空肠吻合术.2例患者明确病理分型为小细胞NEC,3例术中取少许组织行活组织检查,证实为NEC.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术后3年生存2例.结论 腹膜后NEC临床罕见,肿瘤侵袭性强且恶性程度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目前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手段.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卵巢克鲁肯伯格瘤(Krukenberg tumor)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有关因素.方法:将1984年~2004年我院收治的克鲁肯伯格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切片及PAS/AB染色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卵巢克鲁肯伯格瘤绝大多数以腹部或盆腔症状和体征为主,有时忽视了该肿瘤的原发病灶及其临床症状,常被误诊为卵巢或子宫的原发肿瘤,病理形态以典型型、小管型为多见,硬化型和混合型较少见.结论:临床确诊应依靠病理检验,根据肿瘤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粘多糖类物质,与胃肠道粘液细胞分泌物质类似,因此认为是一种转移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9.
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对判断胃癌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1例胃癌手术患者施行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累积生存曲线分析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61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为36%,Ⅲ、Ⅳ期胃癌、浆膜受累、淋巴结受侵及血管癌栓、术后腹膜转移者阳性率分别为50%、47%、45%、65%、88%,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19%)、浆膜未侵(22%)、无淋巴结受侵(12%)、无血管瘤栓(18%)及其他转移者(33%)。腹腔游离癌细胞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3·614,P=0·02),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组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腹腔游离癌细胞形成微转移灶是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术中经皮空肠营养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肠内营养组(66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47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分别接受7d同等条件的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7d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4.1±2.2)d比(5.1±2.0)d,t=2.156,P=0.037];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术后7d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增高[(18±7)mg/dl比(14±7) mg/dl,t=2.370,P=0.022]、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205±45)mg/dl比(186±39) mg/dl,t=3.665,P=0.001];术后7d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血清IgA[(2.3±1.0) g/L比(1.9±0.7) g/L,t=2.178,P=0.034]、IgM[(1.4±0.4) g/L比(1.0±0.4) g/L,t =2.124,P=0.039]、IgG[(9.5±1.9) g/L比(9.0±2.3) g/L,t =2.189,p=0.033]均显著增高;术后肠内营养组消化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肠外组(3%比13%,x2=3.962,P=0.048).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予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方便,营养状态及免疫水平改善均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