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CT扫描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脊柱结核为常见的脊柱炎性疾病,脊柱X线摄片为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对椎体后分及附件受累,对准确判断病变及椎旁、椎管受累程度上受到限制,对骨破坏轻微者易漏诊。本文收集脊柱结核36例,以探讨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从20岁至63岁,平均38岁。病程从30天到6年不等,平均11个月。36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经临床、X线、CT检查并随访复查诊断7例。30例CT检查前作脊柱正侧位照片,23例诊断脊柱结核,6例病损累及单个椎体需与转移性肿瘤鉴别,1例因摄片质量欠佳而漏诊。CT检查采用仰卧位,据脊…  相似文献   
52.
53.
尸体标本腹腔神经丛:十六层CT图像后处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图像后处理在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确定胰腺周围腹腔神经节及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和形态,并对其大小进行测量,用碘海醇对其进行涂抹标记,还原尸体各脏器的位置,进行十六层螺旋CT容积扫描,将扫描后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在影像上所测结果与尸体解剖比较.结果:6具成人尸体标本腹腔神经节和神经丛主支均位于T12至L1的上缘之间,腹腔神经节多为薄片型,结节型或长条型少见;CT图像与尸体解剖观测一致.腹腔神经节的大小在尸体解剖测量左、右侧上下径分别为16.93±5.16mm和11.98±5.48mm,横径分别为20.02±10.13mm和24.75±10.97mm,厚度分别为2.83±0.45mm和2.08±0.46mm.CT图像后处理MPR影像左、右侧上下径分别为16.42±6.38mm和11.70±2.72mm,横径分别为21.40±7.22mm和23.53±7.21mm,厚度分别为2.75±1.08mm和2.18±0.44mm.VRT影像测量左、右侧上下径分别为17.10±5.42mm和12.25±3.68mm,横径分别为21.92±8.21mm和25.13±6.41mm,厚度分别为2.90±1.12mm和2.28±0.50mm.统计学分析尸体标本与图像后处理影像上的MPR和VRT两组数据测量值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在尸体上准确地、立体地显示腹腔神经节及神经丛主支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为临床腹腔神经丛的扫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用介入栓塞法建立小型猪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11头贵州种小型猪,体重30~45 kg。术前采集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等);并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经导管将栓子推送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远端进行栓塞,复查造影结果满意后结束手术操作,并复查心电图。术后24 h采集血液复查实验室指标,并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后5周处死实验动物行心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1头小型猪中,有8头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率72%。栓塞前: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栓塞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栓塞远端未见显影;心电图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实验室检查及心功能检查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均有梗塞灶的存在。结论:介入栓塞法成功率高,简单易行,是建立稳定心肌梗死模型的较好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3例患者,按纳入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48例)、胰腺癌组(31例)和急性胰腺炎组(14例),分别行胰腺MSCT灌注成像,随后将灌注原始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设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门静脉或脾静脉为输出静脉,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灌注伪彩图。多点选取胰腺组织感兴趣区(ROI),需避开肉眼可见血管及胰腺边缘,ROI大小约2030 mm2,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读出各ROI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计算三组BF、BV、PS、MTT和PS/BF。结果正常对照组BF、BV、PS、MTT、PS/BF分别为(120.196±27.686)ml·(100 g)-1·min-1、(25.324±5.012)ml/100 g、(18.314±22.227)ml·(100 g)-1·min-1、(13.655±2.780)s、0.150±0.770;胰腺癌组为(52.674±19.823)ml·(100 g)-1·min-1、(10.369±5.439)ml/100 g、(42.612±17.040)ml·(100 g)-1·min-1、(13.559±5.514)s、0.844±0.312;急性胰腺炎组为(89.689±26.788)ml·(100 g)-1·min-1、(18.221±7.600)ml/100 g、(41.342±21.581)ml·(100 g)-1·min-1、(15.018±6.600)s、0.498±0.287。胰腺癌BF、BV、PS/BF与正常胰腺和急性胰腺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胰腺癌PS与正常胰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急性胰腺炎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MT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灌注参数BF、PS/BF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正常胰腺头、体和尾部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 选择临床行中上腹增强CT检查并符合正常胰腺纳入标准的患者35例,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先行平扫,在胰腺头、体和尾部显示完整的中心层面进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将扫描后所得影像数据传输到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采用Toshiba体部灌注软件对正常胰腺各部位灌注参数做三点测量,其每部三点测量的平均值视为各部灌注参数最后值,并对各部灌注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胰腺头部、体部和尾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的测量值分别为:头部(128.34±29.23) mL·100 g-1·min-1,(43.19±13.77) mL/100 g,(218.39±99.21) mL·100 g-1·min-1,(299.26±81.99)0.1 s;体部 (136.20±23.00) mL·100 g-1·min-1,(44.63±13.74) mL/100 g,(223.20±73.82) mL·100 g-1·min-1,(310.99±59.00) 0.1 s;尾部(128.04±27.67) mL·100 g-1·min-1,(46.04±20.14) mL/100 g,(232.24±76.65) mL·100 g-1·min-1,(299.96±71.45) 0.1 s.3组参数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胰腺头部、体部和尾部供血动脉有所差异,但各部组织血流灌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7.
胰腺多血供,病变早期基于微循环变化,继而影响内外分泌功能。MSCT胰腺灌注成像通过胰腺组织内对比剂的浓度变化直接反映胰腺血流微循环,间接评价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及其病理变化,有助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与其它影像灌注技术如MRI、SPECT及US等有较好的一致性。综述MSCT胰腺灌注成像技术、研究最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探讨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参数、胰腺及腹主动脉强化峰值及峰值时间等参数与年龄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57例患者并行胰腺CT灌注成像,按年龄及BMI分组,三点测量各组胰腺的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值;利用软件自动生成列表读出腹主动脉及胰腺感兴趣区的强化峰值(Peak Value,PV)及峰值时间(Peak Time,PT),计算强化峰值差及峰值时间差,记录并按组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正常胰腺灌注参数在不同年龄组及BMI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胰腺及腹主动脉的PV、PT、强化峰值差和峰值时间差在各年龄组及BMI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F及强化峰值差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胰腺PV值与BMI呈负相关(P0.05),余各参数值与年龄及BMI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血流量及腹主动脉与胰腺的强化峰值差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正常胰腺强化峰值随BMI增加呈逐步减低趋势,其它参数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59.
<正>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少见的良性肾肿瘤,约占肿瘤的2%。本文报告1例。男性,38岁,反复右腰痛伴血尿2年入院。体检无异常。1VP:右肾影稍增大。右肾上盏向内推移,中盏下压,盏杯无破坏。上中盏间见5.5cm 直径内园形密度稍高的阴影,肾盂输尿管未见异常。B超:右肾形态失常,在背侧皮质部见5×4.5cm 实质性增强回声区,向肾外突。CT:右肾呈分叶状增大,肾门上外后方有4×4.5×6cm 大小边界清晰的混杂密度灶,CT 值—14—33Hu,增扫:病灶边界更清,考虑为右肾良性占位。手术见肾包膜完整,与脂肪囊无粘连,肾中极上方有一约5×6cm大小规则的包块,中心略呈囊状,有坏死。肿瘤质脆,向肾集合系统生长。病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863—89)。  相似文献   
60.
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腹膜后囊状淋巴管瘤。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了其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影象学表现,指出超声和 CT 不但在腹膜后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