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烧伤瘢痕的形成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的烧伤治疗中,深度烧伤不可避免形成病理性瘢痕,由于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成为目前困扰临床治疗日益突出的问题。本文从生长因子、细胞凋亡及基因芯片技术三方面对瘢痕形成机制的探讨,论述了瘢痕可能的形成机制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随着瘢痕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及烧伤医疗技术的进步,有望从根本上预防瘢痕的发生。  相似文献   
72.
上肢严重烧伤病人73例,原因为电烧伤,热压伤和爆炸伤。35例经皮瓣修复获满意效果。38例采用坏死组织脱落、肉芽创面植皮等保守方法治疗,截肢率高,上肢外形及功能差。提示早期清除坏死组织,采用皮瓣复盖创面系治疗上肢严重烧伤的良法。  相似文献   
73.
我科应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5例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男3例,女2例。年龄14~26岁。其中用于修复会阴部瘢痕挛缩4例6块岛状肌皮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比较重睑成形术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双侧正力型单睑者随机采用切开法、缝线法、埋线法三种手术方式行重睑成形术,观察三种手术方式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受术者术后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切开法、缝线法、埋线法三种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均确切,对正力型单睑者选取何种术式取决于术者对某一术式的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76.
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Nrf2是脓毒症中调节氧化应激的关键因子[1],对许多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基因均有特异性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烫伤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模拟烫伤脓毒症模型,观察Nrf2在烫伤脓毒症大鼠各免疫脏器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7.
目的构建小鼠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 PCR扩增小鼠IL-10启动子序列,将其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basic,酶切鉴定及测序比对。结果重组体双酶切电泳后出现大小约4 800 bp与682 bp的两个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克隆的小鼠IL-10启动子序列与Genbank中的一致。结论成功构建小鼠IL-10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IL10,为进一步研究IL-10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热休克因子1(HSFl)对白细胞介素(IL)-10的转录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合成IL-10基因启动子区含热休克元件(HSE)位点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分析HSF1与IL-10基因启动子区的HSE的结合情况,并构建IL-10基因启动子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与HSF1表达质粒共转染RAW264.7细胞,检测萤光素酶活性,观察HSF1转染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 生物素标记的HSFl结合片段(-376~- 369 bp)和核蛋白提取物孵育后能观察到阻滞带,阻滞现象能够被自身非标记探针竞争,但不被非标记的突变探针竞争,加入HSFl单克隆抗体,可以观测到超阻滞带,表明HSF1可以特异性结合于"HSFI识别序列",HSE核心结合位点突变后,相对萤光素酶活性突变体(34.23±2.14)相对野生型(110.09±5.48)下降3.2倍(P<0.01),通过EMSA证实了IL-10启动子区域(-688~+64 bp)存在HSF1的结合位点HSE(-376~-369 bp);突变体双萤光素酶活性分析发现HSF1的结合位点核心碱基的突变,其转录活性下降.结论 HSF1可以特异性结合于IL-10启动子区HSE(-376~-369 bp),相对萤光素酶活性分析提示HSF1可以转录激活IL-10,上调其表达.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重组Akt腺病毒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细胞内同源重组法构建重组腺病毒Ad-myr-HA-Akt;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分为二部分:用于组织学检测的大鼠,在制备大鼠模型的第2周和第6周自尾静脉导入Ad-myr-HA-Akt.第8周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Akt,p-Akt,Fas,DR5蛋白的表达.用于检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在肝硬化模型的第9周自尾静脉导人生理盐水和Ad-myr-HA-Akt,3 d后测定各组的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 Ad-myr-HA-Akt治疗后Akt组组织学病变减轻,Fas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肝硬化组、生理盐水组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组,血清ALT和AST及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Akt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as和HSC活化的指标DR5蛋白含量降低.EGFP组在Ad-EGFP转染后,肝组织中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肺和肾组织中仅见少量荧光,而其他实质器官未见EGFP表达.结论 Akt重组腺病毒能够阻断大鼠肝硬化的发展,可能是防治肝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0.
铜针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16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手法触摸盲视下留置铜针治疗105例体表海绵状血管瘤,63例采用在探头频率为7.0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铜针留置术,5-7d为一疗程,间隔一月重要治疗,通常治疗2-3个疗程。盲视组一年后复发15例,复发率为14.3%,超声引导一年后复发2例,复发率为3.2%,铜针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操作简便易行,超声引导下铜针留置术治疗绵海状血管瘤较盲视法操作更安全,对于组织深部及位于大主干血管,神经等重要器官周围的海绵状血管瘤尤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