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脂溢性角化病(SK)与日光性角化病(AK)的临床及病理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门诊2006年1月-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的96例SK和28例AK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数据用Excel整理与分析。结果①SK好发于中老年人,而AK好发于老年人;②SK皮损好发于头面、躯干及四肢,而AK好发于头、面和颈等光暴露部位;③组织病理:SK以角化型和棘层肥厚型为主,而AK以原位癌型和萎缩型为主;④SK临床与组织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70.83%,而AK临床与组织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仅为46.43%,临床上易将AK误诊为SK。结论 AK发病晚于SK,临床上AK误诊率高于SK,两者鉴别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汗孔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汗孔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6例40岁后发病。4例皮损发生于掌跖。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皮肤纤维瘤2例、寻常疣1例,仅2例典型皮损疑诊汗孔瘤。8例患者病理改变均符合汗孔瘤。结论:汗孔瘤皮损临床上与多种增生性疾病相似,确诊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联合碘伏、双氧水灌洗对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手足外科糖尿病足实施VSD治疗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8例,仅在常规清创后,实施VSD封闭负压引流;实验组30例,在实行VSD封闭负压引流的同时,联合碘伏、双氧水进行创面灌洗。比较两组引流管堵塞率,创面细菌感染率、VSD敷料更换次数。结果:58例糖尿病足感染创面均完全愈合,常规组与实验组的引流管堵塞率分别为32.14%和3.33%,(P<0.05);创面细菌感染率分别为21.43%和6.67%,(P<0.05);负压敷料更换平均次数分别为4.5次和2.1次,以上指标实验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在VSD治疗糖尿病足感染的同时,加用碘伏双氧水联合灌洗比单纯的应用VSD封闭负压引流,能够减少引流管堵塞,降低创面细菌的感染率,减少负压敷料更换次数,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抗增殖蛋白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A43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抗增殖蛋白2在4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8例鲍温病、17例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以及9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CRISPR-Cas9法构建两组靶向敲除抗增殖蛋白2的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模型(KO299组及KO320组),使用Western印迹法证实其敲除效果,通过CCK8法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Western印迹法对AKT蛋白表达及其ser473位点磷酸化产物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抗增殖蛋白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90.00%)、鲍温病(66.70%)、日光性角化病(41.18%)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0.00%)(均P<0.05),皮肤鳞状细胞癌抗增殖蛋白2表达高于日光性角化病(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病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Broder分级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抗增殖蛋白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抗增殖蛋白2敲除组A431细胞的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0.05)。p-AKT表达随抗增殖蛋白2表达水平的降低而显著下调(均P<0.01)。结论:抗增殖蛋白2的表达可能促进了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并且其机制可能与促癌基因AKT蛋白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和永生化HaCaT角质形成细胞对中波紫外线照射的反应差异。方法:采用不同剂量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上述两种细胞,评估UVB对细胞作用的时间及剂量效应,以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UVB照射后,细胞损伤程度均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另经24h、48h及72h孵育后,对两种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细胞活性(MTT)比值比较(72h/24h,72h/48h):分别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1.16和1.63)和HaCaT细胞(0.96和0.91)。MTT结果显示低剂量紫外线照射时,细胞损伤恢复可发生在照射后48h;高剂量紫外线照射后,两种细胞的损伤程度均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加重。结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抵抗紫外线照射损伤的能力较强,而HaCaT细胞相对较易受损。  相似文献   
36.
林向飞  骆丹  闵玮  吉玺  缪旭  朱洁  徐晶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4):384-386,i0004
目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是细胞受紫外线损伤后产生的特征性光产物之一。本文观察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CPDs的产生和清除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一定剂量UVB照射HaCaT细胞并用EGCG干预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照光后不同时间点检测CPDs的产生和清除。结果:细胞损伤程度随UVB辐射剂量加大而增大。30mJ/cm2UVB辐射后HaCaT细胞开始产生CPDs,0.5h左右达到高峰。同时细胞也开始清除CPDs,辐射后4h内清除速率较快,4h后清除速率逐渐降低,至24h基本清除CPDs。EGCG处理UVB辐射的细胞CPDs少于单纯照光组(P<0.05)。结论:细胞损伤程度随UVB辐射剂量增大而加重,UVB辐射后HaCaT细胞对CPDs的清除存在快速期和慢速期;EGCG可以降低UVB辐射所致的光产物水平。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控制梅毒的院内感染,现已规定凡行手术、输血、各种创伤性检查的患者均须进行梅毒螺旋体的相关血清学检验。由于梅毒对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以及患病后对患者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影响较大,因此相关检测结果的正确与否一直是十分敏感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国内多位学者[1-4]的研究结果显示,TP-ELISA和TPPA在老年人中有较高的假阳性率,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发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采用HPLC测定干粉吸入剂中的主药阿福特罗.方法 色谱柱为C18柱(150 mm × 4.6 mm,5μm),流动相为23.9 mmol·L-1磷酸二氢钠-乙腈(PH3.1)(84:16),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4 nm.结果 阿福特罗J0~200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  相似文献   
39.
固体分散体物理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抗老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综述固体分散体的物理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抗老化研究进展。方法分析、整理和归纳近几年相关文献。结果本文从物理化学角度出发,将影响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因素分为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贮存奈件等方面,提出了抗老化的几点方法和建议。结论固体分散体物理稳定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促进固体分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0.
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其对透皮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貌;光子相关光谱(PCS)测定其粒径大小和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MTT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动态透析袋技术研究药物体外释放特性,采用Franz扩散法进行药物透皮试验。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在(133±6)nm,多分散性指数(PI)值为0.348±0.05,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68±1.41)%和(4.73±0.07)%,体外释放呈现突释期和缓释释放期,对Hacat细胞无细胞毒性,增加了药物在皮肤层中的贮存量。结论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较优制备条件:癸酸与单硬脂酸甘油酯质量比为1∶3,S-40与Span-20质量比为1∶1;该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无皮肤刺激性,可望作为咪喹莫特经皮给药新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