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DNA连接酶4(LIG4)及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4(XRCC4)的mRNA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61例宫颈癌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LIG4和XRCC4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两种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癌分期、分化程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LIG4 mRNA和XRCC4mRNA在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2.88±1.97)、(5.02±1.87)和(2.16±0.99)、(3.7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和0.00;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中的表达分别为(0.61±0.17)、(0.41±0.28)和(0.80±0.31)、(0.5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和0.01;宫颈癌低分化组和中高分化组中的表达分别为(1.81±0.99)和(2.03±1.25)、(1.50±0.76)和(1.45±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G4 mRNA在Ⅱ期和Ⅲ期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71±0.34)和(0.9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G4 mRNA与XRCC4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8,P=0.00)。结论 LIG4 mRNA和XRCC4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展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MRI异常表现为双侧苍白球、双侧侧脑室周围、脑干、脑叶为主的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18.33%急性CO中毒患者伴发脑梗死,DWI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结论急性CO中毒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头颅MRI、MRA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孙倩  王艳阳 《新中医》2020,52(8):201-203
正张怀亮教授出身五代中医世家,系全国名中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近四十载,博览群书,尤重经方,为著名的经方派专家,尊古而不泥古,临证善用柴胡类方治疗脑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等多种疑难杂症,尤善用小柴胡汤合方解决多病因、多病位、多病机的杂证,其思路独特、运用范围广泛、选方精准、灵活化裁、用药巧妙、衷中参西,且临床疗效卓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有幸侍诊多年,感受颇深,现将张教授灵活运用柴胡类方经验之一二  相似文献   
14.
在线千伏级锥形束CT引导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在线测量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及图像引导后的残余误差,确定前列腺癌患者外照射治疗计划中CTV外放PTV的边界大小.方法 入选7例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每例患者每周至少行KV-CBCT在线校正治疗体位2次.采用常规皮肤标记激光对位后采集图像,将所获得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摆位误差并进行在线评价,若摆位误差>2 mm则调整治疗床进行纠正.纠正后重新采集CBCT图像进行配准,计算残余误差.根据摆位误差和残余误差分别计算纠正前后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 共获取197幅KV-CBCT图像.7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为3.1和2.1、1.5和1.8、4.2和3.7 mm,外放边界分别为9.3、5.1、13.0 mm.经KV-CBCT引导纠正后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残余误差和随机残余误差分别为1.1和0.9、0.7和1.1、1.1和1.3 mm,外放边界分别为3.4、2.5、3.7 mm.结论 在线KV-CBCT引导放疗技术可减小前列腺癌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CTV外放PTV边界可缩小至3~4 mm.  相似文献   
15.
王艳阳  折虹  傅小龙  夏冰 《肿瘤防治研究》2010,37(12):1430-1432
目的 量化分析胸部肿瘤影像引导放疗剩余摆位误差,为制定合理的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08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21例,1例患者自动退出,20例进入最终研究分析。每周行一次千伏锥形束CT(KVCBCT)引导分析。以2mm作为摆位误差是否在线校正的界值,分析在线校正前、后患者的摆位误差。结果 20例患者共获取225幅KVCBCT影像。采用KVCBCT引导放疗技术校正前,患者在前后(anterior posterior, AP)、 上下(superior inferior, SI)和左右(left right, LR)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4.6)mm、(0.5±4.5)mm和( 0.8±4.4)mm。根据van 等[5]提供的公式:2.5∑+0.7σ, CTV到PTV的预留边界应设定为12mm。采用KVCBCT在线引导放疗技术校正后,患者在LR、SI和AP三个方向上的剩余摆位误差分别为:(-0.2±1.3)mm、(0.1±1.3)mm和(0.3±1.3)mm,CTV到PTV的预留边界应设定为3mm。结论 采用KVCBCT在线引导放疗技术可以减少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确性、保证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高危复发区用何种照射方法可以更有效的使靶区剂量均匀及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方法 对8例腮腺癌术后患者设计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95%计划靶区(PTV)60 Gy/30次.对常规放疗、二维适形放疗(2D-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等放射治疗技术的腮腺癌术后靶区进行放疗计划设计,分析比较各种治疗计划靶区适形度和在保护危及器官等方面的优劣.结果 在2D-CRT时,以计算点深度取3.5 cm,电子线能量采取12 MeV及X射线/电子射线(X/E)剂量比为1∶2时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较好,危及器官的受量较低.与2D-CRT比较,常规放疗照射野能够较好地包括CT断层图像上勾画的靶区.与2D-CRT及3D-CRT相比,IMRT计划有最好的靶区适形度及均匀度,同时对危及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 X射线与电子线混合线束照射时,剂量计算点深度取3.5 cm左右、电子线能量采取12 MeV及X/E剂量比为1∶2时,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较好,对正常组织的保护较好,但具体患者最好用计划系统来选择以上指标.常规放疗按解剖标志确定的照射野能够较好地包括三维靶区.IMR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及均匀度最好,并且危及器官受量较低,在腮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中IMRT技术是值得推广并普及的放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直肠癌放射治疗过程中,不同放疗技术和不同治疗体位对小肠受照射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8例直肠癌患者,膀胱充盈的状态下,治疗体位为仰卧位和俯卧位下分别扫描两组定位CT图像,分别传输至计划系统。在两组CT图像上分别制作三维适形(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比较小肠在接受不同剂量的受照绝对体积差异(V5~45)。结果:相同体位,IMRT相比3D-CRT,小肠V45明显降低,V15两者基本接近。采用相同放疗技术,俯卧位相比仰卧位小肠V45和V15均明显降低。结论:直肠癌放射治疗,相比放疗技术,治疗体位对小肠受照体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王艳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63-63,6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平喘药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疗效。方法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在背部双侧肺俞穴和神堂穴注射喘定0.25g、山莨菪碱2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2mL的混合溶液(以下简称“穴位注射”),对照组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加氨茶碱0.5g、地塞米松10mg(以下简称“静脉滴注”)。两组均于用药1h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9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严重于观察组。结论穴位注射平喘药控制轻、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好.药源广泛、经济.适用于基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千伏锥形束CT(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最小摆位误差和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方法 采用小球(ball-bearing,BB)体模,比较经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得到的位移值与设定的位移值。设定的位移值分别为0.5、1.0、1.5和2.0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位移值均每日分析1次,共分析5次。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分析,采用CIRS Model 002LFC胸部体模,在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均设置摆位误差,设置的数值为0、±5、±10和±15 mm。采用点标记法,共同配准体模的定位CT影像与kVCBCT影像,得出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根据配准结果移动治疗床,至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摆位误差减少到最小。对校正位置后的体模再次行kVCBCT扫描,将再次获得的kVCBCT影像与定位CT采用点标记法配准,得到的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数值为经kVCBCT系统引导后剩余摆位误差。每日分析1次,共分析7次。结果 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误差至少为0.5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引导后剩余误差分别为(0.2±0.4)、(0.1±0.4)和(-0.4±0.3)mm,对3组数值行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侧向和纵向剩余误差无差别(P=0.63),垂直向和侧向剩余摆位误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垂直向和纵向剩余摆位误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建立了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最小摆位误差和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的分析方法,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误差至少为0.5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引导后剩余误差约为1 mm。  相似文献   
20.
第三届医科达(中国)影像引导放疗临床应用协作组会议于5月9-11日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本届协作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锥形束CT(CBCT)临床应用可靠性及信任度指导;临床结果的比较及评价;不同病种在影像引导放疗(IGRT)疗程中的解剖形态变化(轮廓、器官改变或其他临床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