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240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辅助性T17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机体的免疫稳态。Th17/Treg细胞失衡影响免疫稳态的细胞因子而导致的免疫紊乱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Th17/Treg细胞失衡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因子是开展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相关药理研究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以中药调控Th17/Treg细胞失衡来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研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文通过总结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调控类风湿关节炎Th17/Treg细胞失衡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血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因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了1994-1995年手术切除的50例食管癌病人石蜡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蛋白的表达。其中有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18例,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光镜下行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细胞的计数。结果 食管旁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组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同皮生长因子受体(Flt、KDR)蛋白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结论 食管癌中MVD、VEGF、Flt、KDR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苏拉明对肺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苏拉明对肺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离体研究肺癌A5 49细胞、人血管内皮ECV 30 4细胞VEGF及其受体 (Flt、KDR)的表达及苏拉明的影响。结果 苏拉明对肺癌细胞产生和分泌VEGF无影响 ;ECV 30 4细胞KDR、Flt的蛋白表达在苏拉明浓度为 0 .2 5ng/ml和 2 .5ng/ml时 ,受到显著抑制 ;而苏拉明浓度为 0 .2 5ng/ml和 2 5ng/ml时Flt的表达 ,以及苏拉明浓度为 2 .5ng/ml和 2 5ng/ml时KDR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 ) ;苏拉明对A5 49、ECV 30 4细胞增生无影响。结论 苏拉明抑制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上的VEGF受体表达 ,减少VEGF与其受体结合所致。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APC/MCC基因杂合性缺失(LOH)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多聚酶锭反应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现象对46例食管癌APC和MCC基因的LOH进行了分析。结果 食管癌APC和MCC基因LOH阳性表达分别为29.0%和33.3%。结论APC、MCC基因的LOH是食管癌的常见改变,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院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时 ,常采用环丙沙星注射液配合氨苄青霉素静脉滴注。但在临床使用时发现 ,输完环丙沙星注射液 ,接换氨苄青霉素后约 1 min,输液管中即出现白色絮状沉淀物 ,且越来越多 ,甚至可堵塞输液管过滤网和针头。如先输完氨苄青霉素再换环丙沙星注射液同样出现上述现象。经临床观察证明 ,环丙沙星注射液与氨苄青霉素存在配伍禁忌。故患者如需同时接受环丙沙星注射液与氨苄青霉素治疗时 ,应在两种液体之间接换其他液体 ,或更换输液器 ,以避免出现沉淀物 ,影响治疗。环丙沙星注射液与氨苄青霉素不能接续用药@王海东$山东省威…  相似文献   
17.
麻尼骨痹液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62例王海东李永升曲宝萍邢福军杨瑞芳*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730030)麻尼骨痹液以流传于藏区的验方为基础,主要用于颈、肩、腰、腿痛的治疗。自1989年以来,我们用于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引起的关节痛,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肽Ⅱ(AngⅡ)不同受体亚型(AT1,AT2)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中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VSMC为基础,采用改良Boyden小室,对不同浓度AT1拮抗剂坎地沙坦(CV)、AT2拮抗剂PD123319(PD)和酪氨酸激酶(PTKs)抑制剂金雀异黄素作用下AngII诱导产生的VSMC跨膜迁移细胞数进行评价。分对照组、AngII组、AngII+10-10~10-5mol·L-1CV组、AngⅡ+10-9~10-6mol·L-1PD组、AngⅡ+CV+PD组、AngⅡ+金雀异黄素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跨膜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坎地沙坦在10-10~10-5mol·L-1的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由AngⅡ介导的VSMC迁移(r=0.95,P<0.05)。PD123319对此无明显的增强或抑制作用。金雀异黄素组VSMC跨膜迁移细胞数低于AngⅡ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ngⅡ影响VSMC迁移能力的生物学效应由AT1介导;AT2在VSMC迁移过程中不起作用或者不起主要作用。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也参与了AngⅡ诱导的VSMC迁移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海东  王弋平 《海南医学》2006,17(12):119-120
目的 为了摸清海南省普外科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方法 对全省25间医院普外科进行医疗质量检查时,详细记录了抽查病案抗生素的使用情况,25间医院中,三甲医院5家,二级医院20家,共抽查普外科在架病历及归档病历258份.结果 254例使用了抗生素,占98.5%,而未使用抗生素的4个病例,1例系烧伤入院后立即转院,1例系胆囊息肉病人因糖尿病停做手术而出院,还有2例系甲瘤病人,尚未做手术.而已做手术并记录完整的207例病例,全部使用了抗生素.207例已手术病人,3例属于治疗使用抗生素,204例为预防使用抗生素,204例中,男133例,女71例;年龄范围3月~88岁:204例中,以2种或3种抗菌素联合应用最多,共151例,占74.0%,用药时间以4-7天居多,共125例,占61.3%,应用抗菌药物共35种,5648例次.各类抗菌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抗厌氧菌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使用最多.应用频率排在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为甲硝唑,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及氧氟沙星.手术开始前20~30min给预防使用抗生素者7例,占3.43%.术前1-6天患者无使用抗生素指徵而使用抗生素做为预防使用的13例,占6.37%.无特殊要求使用100ml做溶媒,而在20~30rain滴完的51例,占25.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贵在合理,但我省普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主要表现在:1)适应征掌握不严.2)选择预防用抗生素针对性不强.3)用药时机及方法不对.4)使用抗生素的随意性太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涉及多学科的合作,而领导的重视,医师水平的提高,对药物回扣的遏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68例周围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8例周围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18例,年龄11~78岁,平均42岁。包括腹主动脉瘤24例,颈动脉瘤9例,髂动脉瘤8例,股动脉瘤11例,动脉瘤6例,肱动脉瘤4例,锁骨下动脉瘤6例。结果68例中,61例手术近期疗效分别为优39例,良12例,差5例,截肢1例,偏瘫1例,死亡3例。结论动脉瘤一旦形成,不会自然恢复,而只会日益增大,以致破裂。手术切除,动脉重建是惟一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任何部位感染的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应当即局部施压,迅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