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目的 探讨对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临床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放或微创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9例病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5年,平均为19个月,术后均进行腰、腿痛VAS评分,JOA、ODI评分,结果较术前改善明显,影像学结果复查满意.术后症状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结论 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成年患者相似.保守治疗无效后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3.
关节镜辅助治疗创伤性髌骨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治疗创伤性髌骨脱位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8年7月收治创伤性髌骨脱位25例,男18例,女7例.左膝9例,右膝16例,平均年龄(20.7±4.6)岁.病人人选条件:所有病人均有明确膝关节暴力外伤史,排除关节松弛和髌股关节发育异常.初次急性脱佗13例,以前有脱位史近期再脱位者12例.先行关节镜检查并清理关节腔内积血和处理关节丽受伤后,拇指推髌骨外缘向内,若髌骨复位无明显障碍,只做髌内侧支持带修复术;若外侧支持带紧张影响复位,则先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后再修复内侧支持带.[结果]25例病人获得随访,术后随访9~96个月,平均26.7个月.全部病例未再次发生脱位,恐惧试验全部阴性.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4例关节过屈时有轻度紧张感,随访病人均恢复创伤前的生活状态.以Lysholm临床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由术前平均46.5分改善为术后平均评分93.5分(80~100分)(P<0.01).摄X线片及MRI复查,髌股关节关系正常,原关节面损伤区无扩大或进一步退变.[结论]初次创伤性髌骨脱位,若无发育异常,并不一定需要行外侧支持带松解,仪修复内侧支持带结构就可恢复髌骨的位置,对初次脱位和多次脱位病例采取不同的内侧支持带结构修复方法,可以进一步减小创伤又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9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87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其中39例患者行椎板间开窗、椎管及侧隐窝潜形扩大术.48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进行评估,运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87例患者平均随访3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行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术前10A评分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4分(P<0.05).术前ODI评分平均61.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48.8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各项分值术后较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手术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主要目的,术前存在脊柱不稳、预计手术可能破坏脊柱稳定性等情况下,实施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5.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的分化潜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探索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取人正常足月产婴儿脐带及成人椎间盘,分离消化华通胶组织和髓核组织,收集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成人髓核细胞。利用带有插入层的Transwell 6孔培养板进行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细胞比例为1∶1,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共培养1周后,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总RNA,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分离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被髓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有可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96.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1,NF-1)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疾病之一,它以神经嵴细胞的异常增生为特征,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发病率约为1/4 000~1/3 000[1],本病可以涉及人体皮肤、神经及骨骼等多个系统,脊柱侧凸是NF-1最常见的骨骼表现之一。NF-1合并脊柱侧凸由Gould在1918年首先报道[2],其后发现NF-1性脊柱侧凸在脊柱外科领域较为常见。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脊柱畸形,NF-1性脊柱侧凸不论是病因,还是临床表现、治疗策略等都与其他类型的脊柱侧凸显著不同,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现综述如下。1 NF-1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导致脊柱侧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7.
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致压的主要病变部位,为尽快解除压迫神经,恢复功能提供保障。笔者通过对30例脊柱术后患者检查并手术,来探讨其临床价值和在治疗方案选择中的指导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68岁,平均36·8岁。首次手术至再次手术的时间为10个月~12年,术后随访6~20个月。颈椎术后7例,其中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后4例,单纯后路减压术后3例;胸椎术后12例;腰椎术后11例。脊柱翻修术的原因:首次手术后神经压迫症状无缓解或复发者21例、脊柱不稳者5例、融合术失败者2例、内植物断裂者2例,其中神经压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8.
目的 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 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 钩突路径治愈21侧(77.8%),好转4侧(14.8%),复发2侧(7.4%);鼻丘路径治愈29侧(78.4%),好转5侧(13.5%),复发3侧(8.1%).两种路径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额隐窝区解剖复杂.CT和鼻内镜检查结果是选择不同手术路径的重要依据.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具有等同的治疗效果.术中可根据情况选定一种路径或采用两种路径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