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研究了裂变中子照射对小鼠脾脏NK活性和IL-2产生能力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与γ线作了比较。裂变中子照后24hNK活性的量效曲线不典型:低剂量时明显下降,1.5—5.5Gy时高于正常,以后又下降。以D_(37)或D_0为指标,中子相对生物学效应(RBE)分别约为1.7和1.6。脾细胞IL-2产生能力对裂变中子和γ线的辐射反应相近,D_(37)均约为2.5Gy,裂变中子RBE为1。  相似文献   
32.
1984年7月对全县12~24月龄儿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各乡(镇)1/3村(单位),进行“四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复盖率调查。在全县19个乡(镇)284个村(单位)中,共调查99个村(单位)(占34.86%),1056名12~24月龄儿童,其中“四苗”均符合免疫程序的425名,“四苗”复盖率40.25%(Sp=1.51%),单苗按免疫程序接种的儿童数分别是:卡介苗701名接种率(66.38%(Sp=1.45%),脊灰疫苗940名。接种率89.02%(Sp=0.96%),百白破混合制剂715名,接种率67.71%  相似文献   
33.
谢立信  王宜强 《眼科》2005,14(3):137-139
我国在角膜应用基础研究的层次和规模方面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缺少意义重大、思路创新、促进学科发展的研究。除外部因素,眼科研究人员本身亦应对本专业的现状、进展、发展趋势等有基本了解,才能促进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的产生。本文围绕角膜上皮干细胞、基质内抗原提呈细胞、角膜内皮细胞三种重要细胞以及角膜感染、营养不良和移植失功三种重要病理过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我国角膜病基础研究领域可拓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34.
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at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RCEC)的体外分离和选择性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单纯视网膜剪碎法获得的视网膜微血管碎片,结合0.25%胶原酶消化,经细胞筛网过滤,原代细胞悬液接种于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包被的培养皿中,培养液为含20%胎牛血清(FBS)、100×103U·L-1肝素钠、10mg·L-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DMEM液。原代培养5~6d细胞较少时,采用机械除杂法进行细胞分离,而在传代时利用进行选择性消化和贴壁法除杂分离以获得较纯RRCEC。应用Ⅷ因子相关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所培养的RRCEC进行鉴定。结果大鼠视网膜组织经过胶原酶适当消化后,产生大量具有良好生长能力的微血管碎片,贴壁后可见RRCEC自微血管碎片中游出,融合后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传代培养时5~6d可融合生长。选择性培养获得的RRCEC纯度高,能连续传代,保持性状不变。对Ⅷ因子相关抗体染色阳性。结论视网膜剪碎、胶原酶、FBS、bFGF、培养皿处理及机械除杂法分离,选择性消化和贴壁等应用可获得较纯的RRCEC,方便简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35.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三氮唑类衍生物TA-201对体外培养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系(CHL)的辐射增敏作用。用常规克隆形成法证明,TA-201在0.49、0.95和1.82mmol/L3个浓度下的增敏比分别为1.40、1.78和2.17,增敏作用虽不及MISO,但优于AK-212 3。TA-201对乏氧细胞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对富氧细胞则无毒性,且可能有一定的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36.
背景研究证实免疫调节剂CpGODN对蛋白类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有防治作用,但其对真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是否有类似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局部应用CpGODN是否能够预防或减轻烟曲霉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方法建立烟曲霉菌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小鼠模型,用CpGODN或对照ODN(GpCODN)对其进行干预,PBS干预作为阴性对照。实验分为预防实验(模型动物在变态反应原再次激发前给药)和治疗实验(激发后给药),对小鼠眼部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取小鼠结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数标本中的炎性细胞。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动态观察小鼠结膜组织中TLR4mRNA的变化;将烟曲霉菌免疫原与眼部回流淋巴结和脾脏的细胞进行共培养,流式细胞分析培养细胞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和活化状态。结果预防实验中,结膜下注射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PBS对照组比较,小鼠眼部过敏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PBS对照组比较结膜组织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25±11.59vs30.75-4-_11.44,21.25±11.59vs69.00±9.90;t=5.140,t=3.210,P〈0.01);TLR4mRNA表达上调。在治疗实验中,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跟部过敏症状评分降低(t=4.000,t=2.750,P〈O.05);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t=4.870,t=3.829,P〈0.01)。CpGODN治疗组小鼠眼部回流淋巴结CD4^+CD25^+细胞以及CD4^+CD25^+CD69’细胞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GpCODN组和PBS对照组(P〈0.05)。结论CpGODN通过上调结膜TLR4的表达、活化Treg细胞来预防和治疗烟曲霉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预先结膜下注射和点眼均可减轻小鼠眼部过敏症状和晚期结膜炎性细胞的聚集。  相似文献   
37.
目的: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tissue-engineered human corneal endothelia,TE-HCE)的体外重建及其形态结构。方法:用有限稀释法从HCE细胞系筛选出单克隆细胞(mcHCE细胞),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作和核型分类学方法进行核型分析。用羊膜的胰酶倒置消化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包被方法制备去上皮层修饰羊膜(mdAM)。以核型正常的对数期mcHCE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平铺于24孔培养板孔底的mdAM为载体支架,用200mL/L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液在37℃,50mL/LCO2培养箱中进行TE-HCE的体外重建。用茜素红染色、冰冻切片HE染色、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种子细胞的形态、细胞连接的形成情况、细胞单层的完整性及其与mdAM结合的紧密程度。用透射电镜方法鉴定种子细胞的超微结构以及细胞连接的形成情况。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种子细胞对不同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模式。结果:从非转染HCE细胞系中筛选出了7个核型正常(2n=46)的单克隆细胞株。在启动重建30h后,mcHCE种子细胞在mdAM上形成了完整的细胞单层,细胞密度高达3413/mm2。HCE细胞呈多角形细胞形态,形成了完整的细胞单层,且在细胞-细胞以及细胞-mdAM间形成了多种细胞连接,种子细胞在超微结构上与在体HCE细胞类似,胞质中含有许多线粒体,并具有紧密连接蛋白-1、钙黏蛋白、间隙连接蛋白-43和整联蛋白αv/β5的阳性表达。结论:体外重建的TE-HCE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在体HCE相似,有望作为HCE的替代物用于临床角膜内皮移植。  相似文献   
38.
目的:检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RPE细胞采用紫外线照射处理,而后与CFSE标记的BMSC共培养14d。并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牛眼视网膜提取物(BRE)以研究视网膜成分对此分化过程的影响。采用NSE,Nestin和GFAP抗体标记检测BMSC分化前后的表达特征。结果:BMSC在与RPE细胞共培养后,能够分化成为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性细胞的特异性标记NSE,Nestin和GFAP。BRE能够显著促进共培养体系中BMSC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结论:RPE和BRE能够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39.
背景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生物载体可制备RPE细胞单层,但多存在着细胞毒性、稳定性差及免疫反应等问题。目的检测羊膜对人RPE细胞增生和分化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人RPE细胞层载体进行移植的可能性。方法将RPE细胞系ARPE-19细胞株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培养和传代,8~12代细胞用于实验。将传代细胞分为2个组,一组细胞接种于去上皮羊膜作为实验组,另一组细胞直接在培养孔内进行培养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接种后24、48、72、96h行MTT实验,测定RPE细胞的吸光度(A492)值以评估两组细胞在增生能力方面的不同;培养3周后的细胞层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细胞在不同培养载体上是否存在形态学方面的区别;分别收集同一孔中生长于羊膜和培养板表面的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钙黏蛋白(N—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以及细胞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培养3周时的细胞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比较不同载体培养的ARPE-19细胞在超微结构方面的区别。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生的速度明显变缓,两组细胞增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60,P=0.000)。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同一培养孔内实验组的细胞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羊膜对ARPE-19细胞增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的作用。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 1、N—cadherin和PEDF mRNA在培养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828,P=0.000;t=6.839,P=0.002;t=14.667,P=0.000);Connexin 43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8,P=0.024)。超微结构分析发现羊膜载体上的细胞呈典型的多边形RPE细胞表型,分化现象明显,而普通培养板培养的RPE细胞形态主要呈梭形,细胞层厚薄不均。结论去上皮羊膜为载体培养的RPE细胞增生速度变慢,但培养的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提示羊膜可作为RPE细胞体外培养的良好载体,用于制备移植所需功能成熟的RPE细胞片层。  相似文献   
40.
白细胞介素12(IL—12)自1990年被正式命名以来,作为一个强而广谱的免疫调节剂,引起免疫学家和临床肿瘤学家的重视。现在重组人IL—12在肿瘤治疗、抗HIV感染等方面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基于IL—12的肿瘤基因治疗Ⅰ期临床方案已获得批准,IL—12为治疗恶性肿瘤,艾滋病及多种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