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7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立体聚集热疗加放射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BSD2 0 0 0型热疗机深部立体聚焦热疗结合放射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自 1995年8月至 1997年 12月我们将 6 1例盆腔复发或转移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热疗加放疗组 ( 3 1例 )和单纯放疗组 ( 3 0例 )。热疗采用立体聚焦的BSD2 0 0 0型热疗机 ,Sigma6 0辐射器 ,每周热疗两次 ,每次均于同日放疗后 3 0分钟内进行 ,每次 40~ 6 0分钟。平均每例热疗 3 .5次。采用高电阻铅测温针肿瘤内测温。放疗用 6MV或 15MVx线 ,每周 5次 ,每次 1.8~ 2 .0Gy ,三野或四野照射 ,均用缩野技术。热疗加放疗组平均照射 5 6Gy ,单纯放疗组 6 0 .5Gy。 结果 治疗结束后热疗加放疗组CR率为 6 4 .5 % ;单纯放疗组为 3 3 .3 3 % (P <0 .0 5 )。放疗至 2 0Gy时两组的CR PR率即显示有明显的意义(P <0 .0 5 )。当放疗至 40Gy时热疗加放疗组的CR率即达 5 5 .2 % ,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 ( 2 3 .3 % )P <0 .0 5。热疗加放疗组的副作用包括加热区域疼痛 ,股外侧烧灼样感 ,脉搏增快 ,血压升高 ,皮肤水疱。两组皮肤反应均低于Ⅱ°。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 (分别为 2 2 .6 % ,16 .7% )。结论 采用BSD2 0 0 0型深部立体聚焦热疗机热疗结合放疗可以明显提高盆腔复发或转移恶性肿瘤的疗效 ,减少放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2.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primary panereas lymphoma,PP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占结外恶性淋巴瘤的2%以下,占胰腺肿瘤的0.5%以下。国内有关PPL的报道较少见,且多为个案报道,对其认识尚不足,较少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我们收治了1例PPL患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PPL的诊治认识。  相似文献   
43.
应用BSD2000型热疗机对6例胸壁肿瘤进行热疗加放疗。女性5例,男性1例。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5例,纤维组织细胞肉瘤术后复发1例。平均肿瘤体积为402.2cm3,平均放疗剂量47.6Gy。热疗均在放疗后30分钟内进行,每周2次。6例病人共加热21次。其中85.7%的加热肿瘤内达42℃以上,52.4%的加热TEM42.5≥30,平均Tmin、Tmax和Tmean分别为41.8±1.0℃,42.5±0.7℃和42.1±0.6℃。热疗副作用包括出汗6例,皮肤水疱1例,局部疼痛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  相似文献   
44.
肿瘤热疗的热剂量学研究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热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有确切的生物学基础,但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热剂量是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多年来,国内外热疗专家和热疗物理学家进行了许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试图找出一个合理的热疗剂量单位,以便于临床热疗处方剂量的设定和治疗效果的  相似文献   
45.
1 病例报告患者女 ,53岁。 1 997年 3月发现左下腹部约 7cm× 6cm包块 ,渐大 ,并伴有血压升高。自述直系亲属中无相应的病史。于 1 997年 5月 7日来我院就诊 ,B超示甲状腺及肾上腺均未见异常 ;于 5月 1 1日行剖腹探查术 ,术后病理为腹膜后交感性副神经节瘤。术后未予特殊治疗。 2 0 0 2年 4月 2 2日发现左颈部肿物第 2次收住我院 ,行颈部肿物活检病理报告为 (颈部 )化学感受器瘤。腹部B超示上腹部腹膜后见 4cm× 6cm× 3cm低回声结节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均匀 ,诊断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查体 :左上颈可触及 3cm× 3cm× 3cm大小肿物 ,表面…  相似文献   
46.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1岁。因咳嗽,胸闷2个月,曾在山东齐鲁石化中心医院以肺炎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于2006年3月28日收入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咳白色黏痰,无痰中带血,无午后低热,无盗汗及乏力,无胸痛。查体:皮肤黏膜无皮疹,红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呼吸音咯粗,无啰音,心脏,腹部无异常。  相似文献   
47.
^18F—FDG PET/CT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34例初治乳腺癌患者,采用标准CAF方案化疗2~4个周期,平均3.64周期,于治疗前、第一周期及第二周期化疗结束时共行84例次PET/CT检查,比较最大标准摄取值 (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的变化.化疗结束后行手术,以病理结果作为PET/CT预测疗效的金标准,分为大体残留病变(gross residual disease, GRD)和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两组.采用第一周期化疗后SUVmax是否降到基础值的52%作为评估MRD和GRD的标准.结果第一周期化疗结束后GRD组和MRD组的SUVmax变化差异有显著性,SUVmax比值预测病理反应的准确性为89.0%,预测GRD组和MRD组特异性分别为83.0%和90.0%.结论 18F-FDG PET/CT在第一周期化疗结束后即可准确鉴别出化疗有效的病例,从而避免对新辅助化疗无效者的过度治疗,支持有效者继续化疗.  相似文献   
48.
食管癌放疗后复发的再放疗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患者适形超分割放疗的疗效,分析2000年5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的32例放疗后局部复发采用适形超分割放疗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CR19例(59·4%),PR7例(21·9%),SD3例(9·3%),PD3例(9·3%)。6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5·6%(21/32)、53·3%(16/30)、28·6%(8/28)和14·3%(3/21)。死亡原因局部失败16例,全身广泛转移8例,食管气管瘘5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三维适形超分割放疗可作为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9.
恶性肿瘤患者与血栓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栓症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又促进了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这类血栓症的表现随血栓形成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多同时伴有恶性肿瘤的原发表现。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可出现凝血系统相关指标异常。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时,不必进行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当凝血功能异常时,预防性治疗的必要性尚无定论,但对于接受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预防性治疗能显著降低静脉血栓发病率。抗血栓形成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可控制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症的发病率。恶性肿瘤患者一旦确诊有血栓形成就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已经成为急性血栓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低分子肝素和丙酮苄羟香豆素还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0.
通过长期随诊评价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效果并探讨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随访10年以上的301例Ⅲ、Ⅳ期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原发灶放疗的剂量、化疗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放射治疗后5、10年生存中分别为38.21%和19.93%。失败原因以局部及区域复发为主,占61.7%。治疗剂量与期别对预后有明显影响。结论期别早生存率高,原发灶放疗剂量以70~80Gy/7~9周为宜,为避免病变漏照应设面预联合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