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7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不稳定型斑块破裂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动脉硬化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主要机制[1].不稳定性斑块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显著的炎症表现,炎症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的触发作用[2].  相似文献   
22.
患者男 ,2 4岁 ,因反复胸闷、气短 10个月 ,咯血 5d入院。入院查体 :休克体征 ,贫血外观 ,心尖部可闻及重度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及III/ 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余无阳性体征。经心脏彩超等检查后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重度狭窄 (MS)合并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经用镇静剂、利尿剂、止血剂及抗休克等处理 ,仍咯鲜血不止 ,且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遂于 2d后行急诊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术中未给肝素以防咯血加重造成窒息。手术操作时间仅 16min。术后舒张期杂音明显减弱 ,左房压由 2 8mmHg(1mmHg =0 133kPa)降至 7mmHg。术后咯血停止 ,第 3天出…  相似文献   
23.
总结、探讨瓣膜置换术后的射频消融治疗经验.1例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隐性左后侧旁道患者,穿房间隔消融二次均在一月内复发,第三次在冠状窦内消融成功.1例置换二尖瓣的显性左侧壁旁道患者,常规瓣下消融后复发,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结论:瓣膜置换术后的射频消融有较高的风险和较高的复发率,需采用多种途径消融,并比常规消融需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损伤面积.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并左心耳血栓患者行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4 0例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并左心耳血栓的患者,均经尿激酶溶栓5~7d后血栓不能溶解,继续口服华法林3~6个月后仍有血栓。观察PBMV后二口面积(MVA)、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平均压(LAP)的变化及术中与术后急性期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术后患者MVA由术前的0 .83±0 .19增加至1.86±0 .32 (P =0 .0 0 0 ) ;LAD由4 8.94±8.2 8下降至4 1.2 1±6 .2 5 (P =0 .0 0 2 ) ;LAP由2 8.89±6 .5 9下降至16 .83±6 .94 (P =0 .0 0 0 ) ;术后心功能均显著改善;术中2例(5 % )发生脑栓塞。结论 只要技术熟练,小心操作,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并左心耳血栓作球囊扩张术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但其安全性是相对的,与术者操作手法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非单纯左房室瓣狭窄施行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的适应证、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自1986年12月至2 0 0 5年1月施行的2 30 0例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MS)病例中有非单纯的MS者377例,包括巨大左房者15例,PBMV或CMV术后者34例。采用Inoue球囊技术。结果 手术操作成功率99.4 % ,1例巨大左房穿刺房间隔失败,1例穿刺房间隔造成心包填塞;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3例,其中急性左心衰2例,低心排1例。因急性左心衰、低心排造成的死亡各1例。结论 随着操作病例增多,技巧的不断完善,适应症恰当的非单纯左房室瓣狭窄患者能较好地耐受手术,并发症与单纯左房室瓣狭窄相近,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 评价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方法处理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将648例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224例、传统组21 3例和止血器组211例,3组分别采用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法、传统的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法和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法。观察3组的徒手压迫时间、止血费用、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在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改良组和止血器组较传统组减少了徒手压迫时间,传统组和改良组较止血器组降低了患者的止血费用。结论 改良的敷料绷带加压包扎方法减少了徒手压迫时间,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止血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8.
研究发现,一些异位激动点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折返环位于心肌内,靠近或位于心外膜,普通心内膜消融很难触及靶点。往往需要外科开胸、经胸腔镜或经冠状静脉窦途径接近心外膜达到消融目的。前两种方法创伤大,病人很难接受,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手段,而后一种方法只能用于消融冠状静脉窦周围的心外膜心动过速,且发生心脏压塞的风险较大。1996年,Sosa首先报道了经皮心包穿刺治疗心外膜心动过速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已治疗近300例病例,安全、有效。目前国内未见正式报道。  相似文献   
29.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又称应激蛋白(stressprotein),是一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根据分子量大小和同源程度可分为HSP110、HSP90、HSP70、HSP60、小分子HSP和泛素等。HSP60作为热激蛋白的重要家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新近国外报道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能促进炎症反应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从而引起粥样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下和Ensite3000标测系统下左心房食管间距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于导管射频消融前行多层螺旋CT测量左心房食管间距离及于消融术中在Ensite3000标测系统下测量左心房食管间距离,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多层螺旋CT测量的左心房食管间最短距离为(3.5±0.8)mm,三维标测系统测量的左心房食管间最短距离为(3.2±1.1)mm,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2种方法测量下的左心房食管间最短距离呈正相关(r=0.8,P<0.05).结论:Ensite3000标测系统下测量左心房食管间距离可行,间接说明远离左心房后壁或避开与食管紧靠的左心房后壁的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策略在临床上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