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0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41.
本文总结自1985年4月至1989年7月收治的右房粘液瘤5例,无一例死亡,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右房粘液瘤,男2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17~58岁。病期1周至7年。有心  相似文献   
42.
近30年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与肺动脉狭窄大多采用室缺修补和解剖左室到肺动脉的心外管道吻合(即Rastelli手术),但该种手术晚期效果差。1990年Ilbawi等报告应用双调转术(double-switch手术)治疗该畸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后该手  相似文献   
43.
44.
为总结心外带瓣管道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经验。回顾性研究采用心外管道行外科治疗的13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31例中同种带瓣管道22例,异种(猪肺动脉瓣)管道73例及抗钙化猪心包瓣管道36例。全组总手术死亡率17.5%;近5年手术44例。死亡率4.5%。结论:液氮保存的同种主动脉或肺动脉瓣管道为首选。为弥补上述材料取材困难,可用抗钙化猪心包瓣管道制成各种型号管道。应按心脏病理解剖确定管道置入方法,采用尺寸合适的管道,保持完好的几何形状以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及持久性。  相似文献   
45.
大龄房间隔缺损患者心内直视术后心律失常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 (房缺 )大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年龄≥ 35岁的房缺术后患者 2 6 0例 ,观察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 ,分析其与年龄、心胸比值 (C/T)、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方式及房缺直径的关系。结果本组 2 6 0例中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4 1.6 % ,年龄≥ 5 0岁、C/T≥ 0 .6、房缺直径≥ 3cm、合并肺动脉高压补片修复为高危因素 (P <0 .0 1)。结论大龄房缺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 ,与年龄、C/T、房缺直径、合并肺动脉高压及手术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46.
自1987年8月至1990年12月应用SSH65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62例经手术证实的F_3。男32例、女30例,年龄2~34岁(平均12.8岁)。44例无紫绀,15例紫绀,3例可疑紫绀。49例为继发孔ASD,13例为卵圆孔未闭。3例合并PDA。34例有心导管资料。研究目的是:①观察PS程度与房间隔处彩色多普勒显示分流信号情况;②观察PS程度与肺动脉内彩色多普勒显示射流信号的关系;③提出提高检出率的方法。结果:43例诊断为F_3,11例因房间交通较小诊断为PS,8例因PS较轻诊断为继发孔房缺。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改良房坦手术后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1985年1月至2002年7月间收治154例改良房坦手术患者。右心房与肺动脉连接80例,右心房与右心室连接6例,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68例。将术前、术中因素及手术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7例,死亡率24.0%。术前McGoon比值≤1.8、术前房室瓣存在返流、手术方式、术后右房压>20mmHg、反复心律失常、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是手术后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手术方式(右房与右室连接、右房与肺动脉连接)、术后右房压和术后严重低心输出血量综合征与术后早期死亡的有关。结论:术前严格选择心室功能好和肺动脉发育好、无明显房室瓣返流的病例,采用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式,术后加强监护是预防和降低术后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评价Fontan类手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2年4月至2010年12月,25例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脏畸形共行手术治疗28次.男10例,女15例,年龄2~18岁,平均(9.1±5.5)岁.右心房异构18例,左心房异构7例.左心室双入口合并肺动脉狭窄15例,左心室双入口和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5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闭锁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1例,二尖瓣和三尖瓣闭锁合并肺动脉狭窄各1例.Fontan手术16例次,其中15例次行心外管道Fontan手术,1例次行心房内侧隧道Fontan手术;双向腔肺分流术8例次,3例次为双上腔静脉肺动脉分流;全腔静脉肺动脉分流4例次(Kawashima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为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结性心律2例.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0.78 ~ 1.00,平均0.86±0.07.随访6个月以上者15例,最长7年,经皮血氧饱和度0.68 ~0.97,平均0.82±0.08;心室射血分数>0.55者13例,<0.50者2例;结性心律4例.结论 Fontan类手术是治疗心房异构、内脏异位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早、中期效果较好.选择Fontan手术的术式,特别是心外管道,妥善修复心内合并畸形是提高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报告药物治疗无效、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1例患者,在电生理导引下行右室前游离壁隔离术治疗成功。术后随访7个月无室速发作,右室收缩功能正常。提示部分右室隔离术对有生命危险和药物治疗无效及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AVRD室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0.
为评价慢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施行迷宫手术时保留右心耳对心房钠尿肽 (ANP)分泌的影响 ,及其对肾脏水钠排泄功能的作用 ,选择行二尖瓣替换术和改良迷宫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患者 43例 ,根据术中有无切除右心耳 ,分成切除组 (n =2 3)和保留组 (n =2 0 ) ,另选同期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的风心病患者 2 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于术前 1天、术后 1,3,7,14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P的含量 ;同时记录术后 7天内每日液体的入量、尿量以及体重的变化。结果发现 ,切除组和保留组术后 1个月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无统计学差异 ;各组术后 7天内各时间点的血浆ANP含量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其中尤以术后第 1天下降最为明显 ;术后 3天保留组和对照组血浆ANP含量均较术后 1天明显升高 (P <0 .0 5 ) ;保留组术后第 3,7天血浆ANP含量显著高于切除组 (P <0 .0 5 ) ;术后每日液体入量、尿量、体重以及术后 7天体液的总平衡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切除组术后 7天内应用多巴胺和速尿的总量均显著高于保留组和对照组 (P <0 .0 5 )。提示保留右心耳的迷宫手术同样能达到治疗慢性房颤的目的 ,并且对ANP的分泌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相对改善术后肾脏水钠排汇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