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0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法洛四联症是小儿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该畸形的治疗效果与手术方法、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处理及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密切相关。我院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997年1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56例婴儿法洛四联症术后患儿。现将围手术期处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合并室间隔缺损(室缺)与肺动脉狭窄(肺窄)多采用室缺修补和解剖左室到肺动脉的心外管道吻合(即Rastelli手术),但该种手术的晚期效果差。1990年,Ilbawi等报道应用双调转术(doubleswitch手术)治疗该畸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双调转术是心房内调转术和大动脉调转术或Rastel1i术相结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3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 对1993年1月~2001年12月间389例患儿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1岁、心胸比值(C/T)≥0.5、室间隔缺损直径≥1cm、合并肺动脉高压、补片修复缺损、主动脉阻断时间≥30min及术后低钾血症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结论 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早期手术、缩短主动脉时间、维持术后24h内循环稳定、防止电解质紊乱和缺氧、酸中毒的发生,是降低3岁以内室间隔缺损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比较米力农(MIN)、酚苄明(PHE)、硝酸甘油与维拉帕米混合液(NVC)对人桡动脉痉挛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方法 收集2012年3~9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采用自体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30例患者的剩余桡动脉,制成60个宽3 mm左右的血管环并悬挂在Organ-Bath水浴槽中,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MIN组,PHE组,NVC组和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先取20个血管环进行痉挛缓解实验,每组5个.用终浓度为10-3 mol/L的苯肾上腺素致血管环痉挛,分别加入PHE浓度为1 mmol/L、MIN浓度为30 μmol/L、NVC浓度各为30 μmol/L,对照组中加入Krebs-Ringer's缓冲液,观察比较不同血管舒张药对痉挛血管的舒张能力;然后另取40个血管环进行药物预处理作用时间对比实验,每组10个,血管环在不同药物中分别浸泡30 min后立即加入终浓度为10-3 mol/L的苯肾上腺素,观察和描记经过预处理后血管环发生收缩程度随时间改变的情况. 结果 在血管环痉挛缓解实验中,NVC组痉挛血管环缓解最为迅速(P<0.01),给药3 min后缓解率达99.14%; MIN组血管环缓解稍慢而平稳(P<0.05),3 min时缓解率达40.73%,9 min时达96.83%,至第11 min时完全缓解;PHE组缓解血管痉挛最为缓慢(P<0.01):3 min时缓解了10.38%,9 min时缓解了78.61%,至17 min时才达到完全缓解;对照组无缓解.在桡动脉血管环预处理实验中,对照组在加入苯肾上腺素后立即产生收缩(痉挛),收缩率10%; MIN组也立即产生收缩,但收缩幅度较对照组缓慢(P<0.01),120 min收缩45.81%,240 min收缩63.28%;NVC组血管环在实验开始时没有立即产生收缩,直到120 min后血管环静息张力才逐渐增大,至240 min实验结束时收缩程度为46.89%;PHE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收缩. 结论 几种药物成分都能不同程度地预防和缓解桡动脉痉挛,但每种药物作用特点、缓解痉挛程度以及作用的时效性明显不同.NVC对缓解已经痉挛的桡动脉最有效,而经PHE预处理的桡动脉在受到刺激后最不易产生新的痉挛.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不同术式对活动耐力的影响,将59例TCPC术后存活病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心房内侧隧道、心房内管道、心外管道3组。采用心脏平板运动检测仪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随运动量增加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TCPC手术是否开窗对活动耐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心内侧隧道组心率在超过3级运动量(F=3.78),血压超过4级(F=3.23),SpO2在5级后(F=3.68)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而心外管道组呼吸频率在3级以后显著高于其它两组(F=3.52,P〈0.05)。对TCPC人工管道是否开窗两组各20例进行比较,开窗组心率在5级、血压在4级达到高峰,未开窗组心率、血压在3级达到高峰;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开窗组呼吸频率始终明显高于未开窗组,而SpO2则持续低于未开窗组。结论:心内侧隧道组对于运动量增加的适应性显著高于心房内管道及心外管道组。心外管道TCPC手术完全旷置窦房结可能给机体对整体心率的调节带来不利影响,导致运动耐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后活动耐力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extrcardiac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ETCPC)后活动耐力的变化情况,采用心脏平板运动检测仪随访26例ETCPC术后存活病人,与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26例进行对比,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随运动量增加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ETCPC组是否开窗随活动耐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ETCPC组在运动量3级以下时,心率、血压、呼吸频率、SpO2均随着运动量增加而逐渐升高;当运动量超过4级后,心率基本保持不变,血压、SpO2则逐渐下降,而呼吸频率持续升高。在静息状态下,ETCPC组心率、呼吸频率数均略高于对照组(t=2.13,P<0.05;t=2.31,P<0.05),SpO2则明显降低(t=2.46,P<0.05);运动量超过3级后,心率、血压、Sp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呼吸频率则始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恢复缓慢。ETCPC开窗组心率在5级、血压在4级达到高峰;未开窗组心率、血压在3级达到高峰;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开窗组呼吸频率始终明显高于未开窗组,而SpO2则持续低于未开窗组。结论:ETCPC术后机体通过适当增加心率、呼吸频率,可以较好地耐受3级以下运动量的变化,但当运动量超过3级后,缺乏动力的右心系统无法同活动量增加相适应,显示不同程度的活动耐力受限。该手术完全旷置右心后,可能给窦房结对整体心率的调节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老年二尖瓣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以提高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我科共30例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年龄66.0±9.1岁(60~73岁),4例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6例为二尖瓣瓣膜退行性病变。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7例,Ⅳ级5例。共移植旁路血管71支,使用左侧乳内动脉24例,其余均为大隐静脉。置换机械瓣27例,置换生物瓣3例;行三尖瓣De Vega成形术17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3.3%)。随访29例,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Ⅰ级18例,Ⅱ级10例,Ⅲ级1例,可从事简单的运动及正常家务劳动,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老年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CABG的危险性较大,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案,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严密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种带瓣主动脉和肺动脉心外管道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深低温保存同种带瓣主动脉或肺动脉心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31例 ,其中 ,右心室双出口 6例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2 1例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2例 ,三尖瓣闭锁 1例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例。应用同种主动脉 2 7例 ,同种肺动脉 4例。 结果 术后同种管道吻合口通畅 ,无压差、无扭曲和受压 ,同种瓣膜活动良好。 结论 同种带瓣主动脉和肺动脉心外管道具有生物活性和完整的瓣膜功能 ,可从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上矫正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治疗完全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的近期疗效.方法 2例病儿男、女各1例,分别为16岁和19个月.均为TGA/VSD/PS.采用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治疗.结果 2例病儿均生存.女病儿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治疗后痊愈.男病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分别随访10、9个月,心功能Ⅰ级.结论 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可有效治疗TGA合并VSD和PS.长期效果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