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44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环形胰腺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国儿  毛定飚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314-1314,1318
环状胰腺(armluar-pancreas)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病人有一带状胰腺组织环,部分或完全包绕十二指肠降段,致使十二肠腔狭窄。环状胰腺的临床不典型,诊断较难。文献中多为个案报道。本院共利用CT发现环形胰腺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2.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多层螺旋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方法:搜集 4 例成人心脏标本,从冠状动脉内注入对比剂,将标本行 16 层螺旋 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非钙化斑块的形态和密度,并与病理对照。结果:4例标本中,MSCT显示冠状动脉斑块8处,与病理所见斑块的位置和数目一致。脂质丰富的 3 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T值分别为(25±6) HU、(47±9) HU和(28±7) HU。5例纤维丰富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T值分别为(87±9) HU、(68±8) HU、(78±11) HU、(97±9) HU和(83±10) HU。部分血管节段内充满血凝块,其 CT值平均为(35±6) HU。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发现冠状动脉斑块,通过检测斑块 CT值的不同反映斑块的主要成分,从而可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73.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高危人群低剂量CT(LDCT)的筛查效果。方法:5240例上海地区无症状健康人群行胸部LDCT筛查,参照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肺癌筛查高危人群入组标准共纳入肺癌高危人群1346例。根据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I-ELCAP)检出结节方案将纳入人群分为阳性、半阳性和阴性三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分段标准将人群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分析高危人群的高危因素和各组间结节以及肺癌的检出情况。结果:1346例高危入组人群中男894例(66.42%),女452例(33.58%),中位年龄58岁(40~74岁)。吸烟相关高危因素共912例(67.76%)。二手烟暴露率为13.15%,其中女性达96.05%。374例有肿瘤家族史,60例有恶性肿瘤病史。中年组吸烟者占所有吸烟人数的65.46%,老年组占3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筛查共835例(62.04%)受检者检出≥1枚非钙化结节,其中阳性组196例(14.56%),半阳性组639例(47.47%),阴性组511例(37.97%)。阳性组中女性及中年组比例高于半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人群阳性组与半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2019枚结节中阳性结节269枚(13.32%),半阳性结节1750枚(86.68%)。最终10例受检者共12枚结节获得病理结果,其中9例病理证实为I期腺癌(包含2例多中心腺癌),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机化性肺炎。9例腺癌中,6例为阳性组,3例为半阳性组,阳性组恶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半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4例,男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仍是肺癌高危人群主要的高危因素,肺癌筛查应关注女性高危人群和中年人群。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年5月-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放射科53 185例行心脏CT检查资料中。纳入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25~79岁。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 进行扫描,对CT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在CT重建图像上观察心大静脉的走行及异常引流的位置,测量心大静脉的长度,心大静脉异常引流汇入上腔静脉处(汇入点)和左心房入口处(入口处)的直径及CT值,以及冠状静脉窦的直径;观察有无合并心脏畸形。结果 28例患者中,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引流入心房9例(左心房7例、右心房2例)。心大静脉引流入上腔静脉19例患者,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7~26 mm,汇入点距离上腔静脉左心房入口处的距离为1~8 mm,汇入点的直径为2.5~4 mm,入口处的CT值为20~6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室间隔膜部缺损1例。心大静脉异常引流入心房9例患者,其中引流入左心房前壁者6例、右心房顶部靠近房间隔处2例、左心房左侧壁者1例;心大静脉的长度为15~36 mm,入口处的直径为2.8~4.5 mm,入口处的CT值为400~600 HU,冠状静脉窦的直径为2.5~5 mm;其中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无顶冠状静脉窦2例、卵圆孔未闭1例、冠状动脉瘘1例、右室双出口1例。结论 心脏CT检查是发现心大静脉异常引流的有效方法,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可避免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及局限性. 方法20例患者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 结果在20例患者的136个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22个节段(占89.7%).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6.6%.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77.7%. 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局限性是时间分辨率较低,伪影的影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6.
老年CT肺密度测定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正常老年人群平均肺密度的特点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肺功能正常者40例分为老年组25例(年龄60 ̄83岁,平均年龄72.5岁),中青年组15例(年龄27 ̄57岁,平均年龄48.65岁),进行CT平均肺密度及肺功能的测定。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附带的Pulmo软件分别对全肺、主动脉弓、隆凸、肺静脉层面的平均肺密度进行测定。常规肺功能指标取FEV1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比值及FEV1/FVC、DLCO的实测值。并将两者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本组对象肺HRCT的细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测得的老年组全肺及上、中、下肺野的平均肺密度值分别为-732.29±48.35HU、-757.65±42.36HU、-773.78±46.12HU、-724.41±48.76HU。与中青年组比较仅中肺野密度有明显升高,且失去了自上而下的梯度改变,与常规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在肺HRCT上观察到13例下肺野背侧少许间质纤维增生,15例空气滞留。结论正常老年人群肺密度变化具有一定特点,但与常规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齐琳  毛定飚  李铭  陈阳  滑炎卿   《放射学实践》2013,28(5):537-541
目的:总结分析生理性和病理性心脏脂肪浸润的MSCT表现和分布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生理性和不同病因所致的心脏脂肪浸润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每例患者的CT扫描原始数据均行心脏多平面重建,观察心肌脂肪浸润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生理性脂肪浸润358例,脂性密度区(平扫时CT值<-20HU)按发生频率依次为:右室壁(74%,265/358)、右心室肌小梁(70.9%,254/358)、右心室节制索(38.5%,138/358)、左心室肌小梁(34.9%,125/358)、左心室心尖部(25.7%,92/358)、室间隔左心室面(24.8%,89/358)、室间隔右心室面(11.7%,42/358)、左心室乳头肌(2.5%,9/358)。累及右心室壁者平均厚度为3.5mm(2.3~11.5mm),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5870,P<0.05),无性别差异,厚度≤4mm者185例(72.3%),>4mm者80例(27.7%)。34例病理性脂肪浸润中陈旧性心肌梗死脂肪浸润28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全3例,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3例,其脂肪分布各具一定特征性。结论:心脏脂肪浸润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有助于生理性和病理性脂肪浸润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