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
目的探讨伴上眶区凹陷的后天性上睑下垂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9例(11眼)伴上眶区凹陷的后天性上睑下垂行上睑提肌腱膜、节制韧带及眶隔折叠术。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年,均获得较满意效果。结论对于伴上眶区凹陷的后天性上睑下垂,排除肌源性上睑下垂、神经源性上睑下垂等原因的病例,病因主要是由于上睑提肌腱膜的病理改变。采用上睑提肌腱膜、节制韧带及眶隔折叠的手术方式可以较好的改善上眶区凹陷,矫正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2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终末期肾病中最常见的蛋白尿和非蛋白尿形成的原因。自噬作为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参与DKD中多种靶细胞损害的调控过程,并能有效减轻DKD的病理表现。因此,通过调控自噬途径,可能成为治疗DKD的潜在疗法、新靶点和方向。中药复方益糖康具有健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其重要化合物黄芩素之一,可通过增加结合蛋白HSP90AA1的表达,诱导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减少由自噬缺陷导致的足细胞损伤;重要化合物槲皮素可能通过促进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的组蛋白3赖氨酸4(histone3lysine4,H3K4)甲基化,抑制PTGS2表达,减少炎症产生,抑制Th17向Treg分化,最终实现改善DKD的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动物实验验证及阐释,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案。进一步明确中药复方益糖康通过介导伴侣自噬和免疫平衡对糖尿病肾病防治以及机制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阿仑膦酸钠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从建库至2018年8月期间,以阿仑膦酸钠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实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进行资料提取,若有分歧,则由第三方协助并解决;并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研究方法的质量评估,对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受试者共11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对不同部位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血液中各项指标包括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血清骨钙素(BGP)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治疗组腰椎(整体、L2、L3、L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值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7篇文献发现阿仑膦酸钠引起的轻微不良反应,且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可消失。结论 :阿仑膦酸钠对治疗DOP有一定疗效,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但还需更多高质量的RCT进行分析才能对其疗效及安全性得出肯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公开发表的五苓散加减方治疗DKD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评价五苓散治疗DK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对万方、CNKI、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以五苓散加减方作为干预措施治疗DKD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认真通读全文,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筛选出13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文献,包含1152例受试患者。统计分析结果:五苓散治疗DKD在总有效率、24 h尿量、24 h尿蛋白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白蛋白(ALB)以及血脂情况上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有1篇文献提及了五苓散治疗DKD的不良反应,但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五苓散治疗DKD患者有效并且安全,但仍然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比较微小剂量平阳霉素(PYM)和常规剂量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收集两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一组52例采用微小剂量PYM(浓度为0.2mg·mL-1)瘤内注射治疗,另一组45例采用常规剂量PYM(浓度为1mg·mL-1)瘤内注射治疗,两组均间隔2周或更长时间(视肿胀消退程度)重复注射,2-10次治疗结束.结果 3、6、9个月随访观察,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93,P=0.196).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小剂量PYM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软组织血管瘤能获得常规剂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低能量810 nm激光治疗黄斑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确诊的黄斑区CSC单眼发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18例18眼,激光治疗组20例20眼。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和维生素片;激光治疗组采用口服药物(云南白药胶囊和维生素片)和810 nm激光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视野、黄斑区OCT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统计分析各指标。结果 药物治疗组患眼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4.91±0.16,治疗后为4.92±0.1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组患眼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4.93±0.12,治疗后为4.98±0.0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药物治疗组与激光治疗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激光治疗组患眼总体偏差视敏度为(-1.03±0.86)dB,与对侧眼总体偏差视敏度[(-0.85±0.72)d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42);与患眼治疗前总体偏差视敏度[(-3.75±3.28)d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P<0.05)。治疗3个月后复查,药物治疗组8眼治愈,治愈率为44.5%;激光治疗组17眼治愈,治愈率为85.0%,激光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能量810 nm激光治疗黄斑区CSC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80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8日Cochrane libriary、Embas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比较PPPD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2。结果共有7篇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结果显示,与PD组相比,PPPD组的术中出血量(MD=-200.10,95% CI:-400.66~0.46,P=0.05)、手术时间(MD=-46.55,95% CI:-91.02~-2.07,P=0.04)及围手术期输血量(MD=-0.89,95% CI:-1.59~-0.19,P=0.01)均明显减少,而胰漏、胆漏、肠瘘、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及手术死亡率等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能够获得与PD相当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未累及黄斑区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行眼底激光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CS)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资阳市中医医院眼科且确诊为缺血型BRVO患者共39例(40眼,1例双眼),均给予激光治疗,作为激光治疗组;同期选择未行激光治疗的缺血型BRVO患者共11例(11眼)作为非激光治疗组;同期选择58例健康志愿者(116眼)为对照组。观察3个月,检测激光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个月不同空间频率的CS,同时比较矫正视力情况。结果经激光治疗3个月,39例患者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治疗总有效共35眼(87. 50%);激光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各空间频率的CS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3个月随访,经激光治疗与未治疗者比较,各空间频率CS下降,且12 c/d、18 c/d空间频率CS降低最为明显,分别为(18. 01±7. 69) c/d与(9. 80±3. 78) c/d。结论对于缺血型BRVO,眼底激光是一种有效疗法,但容易导致未累及黄斑区缺血型BRVO患者的CS下降,其中以高频区明显。  相似文献   
29.
患者女,52岁。因“发现右上睑包块4年,加重伴眼胀痛半年”入院。患者于4年前扪及右眼上睑包块,初较小,曾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求治,未确诊,建议观察。自行服中药治疗无效。半年前自觉包块逐渐长大,伴有右眼轻度胀痛不适,于埋头工作及晨起时明显,无视力下降及其他不适。既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诊治要点。结果:该患儿以颈部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为主要症状就诊,查体口唇殷红,表皮皲裂;周身皮肤干燥,以双手为著,掌心可见皲裂,指端可见膜状脱屑;双颈部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伴压痛;舌乳头呈草莓舌。活检病理,ALK阳性ALCL;骨髓涂片未见异常;骨髓免疫分型、外周血免疫分型和脑脊液免疫分型均可见异常表型T淋巴细胞。按照《国际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系统(2012年)》,该患儿明确诊断为ALK阳性ALCL (Ⅳ期,R3组)。给予APO方案诱导化疗后评估患者病情达部分缓解(PR),更换治疗方案为B-NHL-BFM-90方案;经过1个周期改良AA方案治疗后,患者骨髓和外周血免疫分型均转阴。结论:ALCL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淋巴结活检是确诊ALCL的唯一依据,在明确诊断前不应盲目使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