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CT影像及病理资料,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9例.结果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53.4岁,其中8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由B超体检发现,仅2例有与脾脏增大相关的轻微临床症状.10例均为单发,共10个病灶,直径3.2 ~6.6 cm,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囊性低密度灶,境界清楚8例,不清楚2例,其中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分隔的病灶有6例,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另外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的病灶,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均匀、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囊状淋巴管瘤.10例中误诊为脾脏囊肿1例.结论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少见,成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其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有关,海绵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较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第1组)应用99Tc-MDP联合骨化三醇连续治疗12个月,对照组单独应用9Tc-MDP(第2组)或骨化三醇(第3组)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骨痛程度、骨密度值、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的变化情况.结果 共纳入117例患者,每组39例.3组治疗前骨痛程度、骨密度值、BALP、骨钙素均有可比性.第1组与第2组,第1组与第3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第1组骨痛有效缓解率(94.9%)较第2组(74.4%)、第3组(71.8%)明显增高(P均<0.05),骨密度明显增高[(0.699±0.083) g/cm2 vs.(0.651±0.101)~cm2,P< 0.05;(0.699±0.083) g/cm2 vs.(0.647±0.092) g/cm2,P< 0.05],BALP明显降低[(14.09±1.56)ng/ml vs.(15.54±0.83)ng/ml,P<0.05;(14.09± 1.56)ng/ml vs.(15.65± 1.09)ng/ml,P<0.05],骨钙素明显降低[(6.01±1.58) ng/ml vs.(6.22±1.64)ng/ml,P<0.05;(6.01±1.58)ng/ml vs.(6.14±1.43)ng/ml,P<0.05].结论 99Tc-MDP联合骨化三醇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结肠癌耐药相关微小RNAs (miRNAs),探究miRNAs对化疗耐药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结肠癌细胞系HCT8及其耐长春新碱细胞系HCT8/v中miRNAs的表达差异,对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s应用RT-qPCR进行验证,对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利用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预测到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342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90个表达上调,152个表达下调。RT-qPCR验证结果示miR-125-5p、miR-181c-5p和miR-153-3的表达情况和芯片检测结果一致;miR-130a-3p和miR-149-3p的表达与芯片检测结果不一致。GO分析结果显示,耐药相关基因主要富集的旁路是RNA聚合酶II调控区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旁路,主要通过正向调节发挥作用,位置主要是在细胞内有界细胞器上。KEGG分析结果显示,耐药相关基因最为富集的是轴突导向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及磷脂酶D信号通路。结论:miRNAs与结肠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对这些miRNAs的研究能使我们对结肠癌的化疗耐药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逆转化疗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病例例1,女,16岁.左臀部多发软组织包块10年,曾于外院手术治疗,术后复发.体检:左髋及左臀部巨大硬性包块,表面结节感,固定,局部皮肤溃破流出白垩样内容物,左髋关节功能基本正常.实验室检查:血钙正常,血磷升高.X线表现:左侧髋关节旁及臀部软组织内钙化性肿块,钙化融合呈菜花状,邻近骨骼、关节未受侵犯(图1),诊断为左髋、臀部肿瘤样钙质沉着症可能.  相似文献   
17.
HPLC测定茵栀黄注射液中木犀草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道英  刘献洋  侯佳伟  张良  徐霖 《中成药》2008,30(3):453-454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栀子、黄芩苷、金银花4味中药加工而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木犀草苷具有抗病毒作用,是重要的药用成分.据文献报道有对该制剂中黄芩苷、栀子苷、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而尚无木犀草苷的测定方法.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处方金银花中木犀草苷进行了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均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强脉冲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联合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紫红型和增厚型鲜红斑痣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7年6月在本院整形美容外科用强脉冲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紫红型和增厚型鲜红斑痣的患者175例,总结其治疗方案、治疗次数、皮损性质等与疗效的关系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175例紫红型和增厚型患者分别先经IPL治疗3次,再用PDL治疗,治疗间隔2~3月,共经过4~8次的治疗,其治疗8次后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51.43%(90/175)和14.29%(25/175),且4~8次的治疗中,治疗次数越多,活疗效果越好(P〈0.05)。175例患者中,1.14%(2/175)出现增生性瘢痕,1.71%(3/175)出现色素减退,2.86%(5/175)出现色素沉着。结论:强脉冲光(IPL)联合脉;中染料激光(PDL)治疗紫红型和增厚型鲜红斑痣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紫红型和增厚型鲜红癍痣的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守俊  徐霖  武谦 《肿瘤防治研究》2002,29(6):486-486,490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HHCH)的介入治疗与疗效。方法 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 (PYM )混合乳剂 ,再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12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 ;术后肿瘤均有缩小 ,其中 10例明显缩小 ,异常血管湖消失。结论 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支架对上消化道良恶性狭窄及上消化道瘘的治疗价值,总结上消化道内支架的置入操作要点及术后处理经验。材料与方法本组22例,男5例,女7例,年龄45~68岁,平均54岁,食管癌性狭窄11例,食管或胃术后吻合口狭窄8例,食管癌并食管-气管瘘1例,气管插管后气管-食管瘘1例,胃癌术后腹部淋巴结转移幽门狭窄1例。除食管、气管瘘直接安放被膜支架外,单纯狭窄病例均经双腔气囊扩张后经专用输送装置放入裸露式内支架。结果 2例食管瘘支架置入后瘘口封闭,4例食管癌性狭窄置入支架3月内复发狭窄,经内镜下微波烧灼或放疗后梗阻改善,其余均能进普食6个月上,有2例支架滑脱移位。结论食管内支架是解除上消化道狭窄及封闭上消化道瘘的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术后处理主要是镇痛及防止支架滑脱,为防止肿瘤生长引起支架阻塞可结合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