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2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35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1.
患儿:女,13岁。因颈部包块1年,快速增大2个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年无意间发现左颈部无痛搏动性包块,2个月前包块突然明显增大,无头痛、头昏、晕厥等。既往无颈部外伤、感染等病史,无家族史。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左颈部近下颌角处可触及一个3.5cm×6cm大小包块,随脉搏搏动,无震颤,听诊无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梅毒血清学、细菌学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2.
顽固性后鼻出血临床较少见,一般由血管性病变或肿瘤引起,表现为多次,反复性鼻衄,严重时可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或窒息,威胁病人生命。对其治疗方法目前还存在争议。传统治疗是采用鼻腔填塞法处理,但常难以控制出血。况且长期填塞,病人感到极为不适,并会发生一些并发症。目前献报告  相似文献   
113.
脑牵拉伤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开颅手术中因过度牵拉脑组织而造成的脑水肿、脑挫伤、脑梗塞及脑内出血等统称为脑牵拉伤(BRI)。其发生率在颅底手术中约为10%,在其它颅内手术中约为5%,是手术后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复习近年有关文献,就BRI的基础研究概况,手术中监护及其防治措施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颅内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4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结果:光镜检查可见瘤细胞内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检查S-100蛋白、抗黑色素瘤抗体呈强阳性,而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术后随访1~5年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是起源于软脑膜黑色素细胞的一类良性肿瘤,颅内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手术全切肿瘤并辅以放疗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5.
脑室系统病变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1994年5月至1997年3月采用CT导向手术治疗脑室系统病变2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一、手术方法与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进路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1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常规头颅MRI(B-FFE序列)检查,均行乙状窦后进路手术,依患者面部感觉及术中情况,采取电凝、微血管减压、梳理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结果:①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加梳理术组7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及感觉缺失症状,其中6例为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1~6年后复发;1例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1年后复发,术后疼痛消失,面部麻木及感觉缺失症状仍然存在,无咀嚼肌功能障碍,角膜反射正常。随访3.5~5.0年,疼痛无复发。②三叉神微血管减压梳理术组145例,本组患者术前头颅MRI检查均有血管压迫神经征象。三叉神经专科检查:角膜反射正常,面部感觉对称,痛温觉存在,咬肌有力,下颌反射正常,亦无其他阳性神经体征。术后136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好转,2例无效。术后30%患者无面部感觉异常;70%患者存在轻、中度麻木。随访3~5年,有19例复发,3例再次手术后疼痛消失;面部麻木的患者中有75%面部麻木消失。③三叉神经电凝梳理术组13例,术中见5例有多血管压迫神经征象,但均不宜施行微血管减压;8例无血管压迫神经征象。术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面部痛温觉存在,4例术后有轻、中度面部麻木。随访3.2~5.0年,1例复发,面部麻木患者均恢复正常。本文165例患者中死亡2例,分别为术中或术后脑出血所致。结论:根据患者面部感觉,配合MRI检查及术中所见三叉神经根周围的具体情况,采用1种或几种术式联合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但手术风险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117.
鞍上扩展型垂体腺瘤经蝶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对鞍上扩展型垂体腺瘤探索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52例鞍上扩展型垂体腺瘤的诊断方式、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均经CT扫描或MRI确诊,肿瘤向鞍上扩展直径>10mm.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或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两种方式行肿瘤切除术.术中于腰蛛网膜下腔予置一导管,用于注射生理盐水、以增加颅内压力的方法,使鞍上瘤块进入手术野,以利切除.结果:106例(69.7%)肿瘤获全切除;37例(24.4%)达次全切除;余9例(5.9%)系哑铃型或纤维性腺瘤,行部分切除.术后无死亡.对137例进行平均3.5a随访观察,其中97例(70.8%)恢复良好,40例(29.2%)肿瘤有复发,需行再次手术,或采用药物、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结论:对非纤维性或哑铃型鞍上扩展型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至今采用术前供血动脉栓塞和显微外科治疗的60例颅内外肿瘤患者,为改善此类疾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男性患者42例,女性18例,年龄11月~68岁,平均32.2岁.肿瘤分布于前颅窝30例,中颅窝16例,后颅窝14例.48例术前行DSA检查,其中45例经颈外动脉栓塞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硬脑膜动脉等肿瘤供血动脉.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 42例肿瘤被全切,其余为次全切,术后致残率为0.7月~7年的随访结果表明34例重新开始正常生活,18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例部分恢复.结论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增加肿瘤全切的可能性.显微外科和分块切除肿瘤技术结合不同的手术入路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9.
影响84例颅咽管瘤手术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颅咽管瘤手术预后的因素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颅咽管瘤的治疗方式、病理类型及伴发脑积水等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次全切除并放疗及全切除者疗效明显优于其它治疗方式,复发病例分别占3/35和2/14,而生存质量优良病例占25/35和9/14。鳞状上皮细胞型的复发比例(2/16)明显低于造釉细胞型(4/16)及混合型(13/52)。伴重度脑积水者疗效最差,复发及死亡病例分别占3/4及1/4。肿瘤体积小及无钙化者预后较好。结论依咽管瘤手术全切及次全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有利于降低肿瘤复发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0.
脑胶质瘤组织p21WAF1/CIP1基因表达与p53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控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技术对63例脑胶质瘤组织及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P21^WAF1/CIP1与P53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0例正常脑组织均为P21^WAF1/CIP1阳性表达,63例脑胶质瘤组织中P21^WAF1/CIP1的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2)10例正常脑组织中仅1例为突变型P53弱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