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对比。方法将16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各8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显著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比开腹手术,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创伤小等特点,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预防胆囊动脉出血的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LC中胆囊动脉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37例运用肽夹夹闭成功止血,3例中转开腹止血成功。止血时间2~40 min,平均22 min。术后未发生继发出血及膈下感染,未发生胆管损伤,均痊愈出院。结论 LC中胆囊动脉出血应以预防为主,熟悉局部解剖,正确操作是预防及处理胆囊动脉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评估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18F-FDG PET/CT)对接受4个周期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ABVD)方案化疗的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共62例初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接受4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后18F-FDG PET/CT的检查结果, 并与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3年总生存率(OS)进行比较, 评价其对接受4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无事件生存的预测价值。  结果  治疗结束后, PET/CT阳性患者18例, 其中11例患者(61.1%)治疗失败, PET/CT阴性患者46例, 其中5例患者(11.4%)治疗失败, PET/CT阳性组的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 < 0.01)。PET/CT阳性组和PET/CT阴性组患者的3年EFS分别是44.4%和81.8%(P < 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PET/CT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年EFS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1)。  结论  PET-CT是预测HL患者在接受4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后EFS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3对小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免疫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首先建立PBSCT小鼠模型,然后将90只接受移植的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从移植后第15天起腹腔注射不同剂量Rg3、IL-2及生理盐水。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观察T淋巴细胞功能的恢复;抗体形成实验(溶血素分光光度法)观察B淋巴细胞功能的恢复;杀伤实验观察NK细胞的功能恢复;流式细胞计数观察T亚群、B和NK细胞的恢复。结果9mg/kg+IL-2联合治疗组显现出了良好的协同免疫增强作用,对细胞及体液免疫恢复的促进作用明显好于其他实验组及盐水组。NK细胞的恢复,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都要好于盐水组。结论人参皂甙Rg3与IL-2联合应用可明显加快移植后小鼠的免疫恢复过程,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两者的联合治疗要明显好于IL-2或Rg3单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5.
评估含吡喃阿霉素(THP)及长春地辛(VDS)的CTV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应用CTVP方案治疗的资料完整的侵袭性B细胞NHL患者85例,分析其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结果:85例患者中初治74例,复治11例,全部病例均可评价疗效,一线治疗CR 55.4%,有效率68.9%,临床受益率86.0%,二线治疗有效率45.5%,临床受益率63.6%。随访至2009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6~10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71.5%和60.7%,中位生存期75个月(6~99个月),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乏力、外周神经毒性和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含THP和VDS的CTVP方案治疗NHL疗效较好,毒性较低,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Cdc7、Mcm2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0例DLBCL初治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骨髓累及、B症状有无、结外受累数目、血乳酸脱氢酶(LDH)数值、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等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蜡块中Cdc7、Mcm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经单因素分析,Cdc7阳性和阴性表达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41%、73%(P<0.05);Mcm2阳性和阴性表达者分别为25%、75%(P<0.05);临床资料:ECOG评分(0~1分 vs 2分)(76.7% vs 23.3%);Ann Arbor分期(Ⅰ~Ⅱ期 vs Ⅲ~Ⅳ期)(65.0% vs 35.0%);IPI(0~1分 vs ≥2分)(78.3% vs 21.7%);LDH(正常 vs 高于正常)(70.0% vs 30.0%);单纯化疗 vs 化疗+放疗(41.7% vs 58.3%);GCB vs ABC来源(53.3% vs 46.7%)。其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7和Mcm2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Ⅲ/Ⅳ期DLBCL患者Cdc7和Mcm2的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IPI评分越高,Cdc7和Mcm2的表达也越强。结论:除IPI评分、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是DLBCL的预后因素外,Cdc7和Mcm2高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及联合紫杉醇(paclitaxel,PTX)体外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影响及潜在机制。   方法   实验组包括不同浓度ZOL组、2 nM PTX组与ZOL联合应用PTX加药顺序不同3个组。MTT方法观测不同浓度ZOL与联合PTX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RT-PCR检测各组ERK和AKT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ERK、AKT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和Bcl-2的表达。   结果   :ZOL能抑制A-549细胞生长,该作用随ZOL浓度增加而增强;ZOL与PTX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作用大小与两药加药顺序有关,产生最大抑制作用的顺序为先PTX后ZOL;RT-PCR结果显示不同组ERK和AK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最高,单药ZOL组次之,再次为PTX组,先PTX后ZOL组最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中ERK、AKT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但ERK和AKT磷酸化水平有差异,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最高,单药ZOL组次之,再次为PTX组,先PTX后ZOL组最低,Bcl-2的表达水平亦是如此。   结论   ZOL联合PTX可能通过下调RAF/MEK/ ERK信号通路中ERK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ERK磷酸化水平,抑制ERK激酶活性,进而抑制A-549细胞生长和增殖;同时可能通过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AKT磷酸化水平,进而减弱AKT活性,进一步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从而起到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8.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类少见的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多克隆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D,UCD)临床过程呈惰性,一般通过手术切除病灶而达到长期生存。相反,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CD,MCD)预后相对较差,需全身治疗。细胞毒性药物虽广泛用于治疗MCD,但疗效报道不一。CD至今发病机制不明,但研究较多且明确的发病机制是HHV-8感染和IL-6异常分泌。近年针对这些发病机制而派生出的抗病毒治疗和靶向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进一步为将来针对CD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本文将对该病的分类、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402例,分析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734.51 ng/ml,明显高于正常范围(< 500 ng/ml);高龄、非霍奇金淋巴瘤、乳酸脱氢酶升高、Ⅲ~Ⅳ期、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均P< 0.05).化疗有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化疗前的949.40 ng/ml降低至499.8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化疗前的611.09 ng/ml升高至899.7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为疗效评价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乳腺癌脑转移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特点,评价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51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放疗组(15例)、化疗组(12例)、放化疗组(24例).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脑转移情况、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并对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放疗组、化疗组和放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3.3%(5/15)、25.0% (3/12)、75.0%(18/24),1年生存率分别为40.0%(6/15)、33.3%(4/12)、75.0%(18/24),2年生存率分别为33.3%(5/15)、25.0%(3/12)、70.8%(17/24),放化疗组与放疗组和化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放疗组与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情况、原发肿瘤大小及年龄与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腋下淋巴结转移数量、脑外转移情况、KPS评分、脑转移情况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0.01).结论 放疗联合化疗在短时间内可有效提高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发现脑转移患者的预后与腋下淋巴结转移数量、脑外转移情况、KPS评分及脑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