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核因子-κB(NF-κB)是调控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主要转录调控因子之一,在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受到创伤后,NF-κB被激活,从胞浆中进入到细胞核内,结合到被诱导基因启动子序列上的κB位点,诱导基因转录,合成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引起局部乃至全身的炎症反应,并且通过反馈环路导致炎症过程的放大和持续。NF-κB抑制剂可阻断NF-κB的激活而具显著的治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重度烧冲复合伤早期补液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3.
我是2004年8月患阑尾癌,作了结肠切除手术,接着又化疗6次,除了从书本中看到的和医师指导,该怎样调配饮食和营养,自己也总结出了"六吃"法则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c-ski在创伤和放创复合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创伤愈合和辐射伤组织修复延迟的关系。方法在大鼠创伤和放创复合伤后3,6,9,15d和愈合时,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肉芽组织c-ski表达.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检测组织增殖,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际记(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创伤后3d c—ski开始表达,9d达到峰值,愈合后显著下降;多种细胞均有高峰度表达.并以成纤维细胞最为显著;辐射侧伤后3~9d的表达显著低于创伤对照侧、辐射导致细胞增殖下降(3~9d)和高峰滞后(15d),与c—ski变化类似。辐射后3~9d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侧结论c-ski可能是一新的组织修复相关基因,它可能通过凋节增殖和凋亡的平衡促进创伤愈合辐射导致c-ski表达下降可能是其延缓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软X射线局部照射后大鼠伤口组织细胞周期的时相变化。方法 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BrdU掺入后采用SABC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在伤后3-9d,对照侧G0/G1期细胞逐渐减少,S期细胞增加,9d时达到峰值;G2/M期细胞增加,15d时达到峰值。照射侧G0/G1期细胞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在伤后12-22d,照射侧S期细胞逐渐增加,22d时达到峰值,大量的细胞停留在S期。在整个愈合过程中,G2/M期细胞百分数均低于对照侧。BrdU掺入SABC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为成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结论 5.21Gy软X射线局部照射后,细胞发生G1期阻滞和S期延长,G2/M转换障碍,细胞分裂增殖受抑,创伤愈合延迟与细胞周期的紊乱有关,G1期阻滞和S期延长越严重,愈合延长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软X射线局部照射对创伤愈合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胶原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动态观察不同剂量软X线局部照射后大鼠伤口愈合的过程。结果 0.50、1.01、1.96、3.26、4.00、5.21Gy组照射侧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侧分别延长了1.6、4.2、5.4、6.6、8.2、9.4d,7.0及10.0Gy组则创面不愈(>40d)。各组的已愈创面百分率在3-9d之间的变化幅度均比对照侧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变化的幅度亦减小,表明创面愈合速度减慢。照射后伤口组织胶原的合成降低,排列紊乱,肉芽组织的结构不规则。结论 局部软X线照射后,大鼠伤口愈合延迟,在0.50-5.21Gy之间延迟时间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延长。  相似文献   
57.
5-杂氮脱氧胞苷对JEG-3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基化酶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ADC)对人绒毛膜上皮癌细胞株JEG-3细胞侵袭能力及其对JEG-3细胞H19甲基化状态的影响,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滋养细胞侵袭行为的相关调控机制。方法Matrigel侵袭小室模型观察ADC处理JEG-3细胞24h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法检测ADC对JEG-3细胞中H19基因甲基化的影响。结果经100μmol/L ADC作用24h后的JEG-3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ADC作用后的JEG-3细胞中H19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结论甲基化酶抑制剂ADC可降低H19基因甲基化程度,并抑制滋养细胞侵袭能力。H19甲基化状态改变可能参与调控滋养细胞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c-Ski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探讨其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在小鼠中度TBI后的第1、3、7天,IBA-1免疫荧光检测伤周组织中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形态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变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c-Ski蛋白水平变化;然后转染腺病毒过表达c-Ski,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在TBI后,伤周组织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与IL-1β、TNF-α含量均升高并在伤后1 d达高峰,伤后3 d时开始下降(P0.05);TBI后伤周组织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中可见c-Ski表达,其水平在TBI后3 d达高峰(P0.05);Ski过表达则抑制了TBI后1 d、3 d伤周组织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P0.05),及IL-1β、TNF-α的含量(P0.05)。结论在TBI后,c-Ski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背景:c-Ski既可促进组织修复,又能降低瘢痕形成,有望成为一个全新的基因治疗药物。目的:构建人ski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促成纤维细胞增殖效果进行验证。方法:RT-PCR法从人包皮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总RNA中扩增出人ski基因,连同真核表达启动子CMV克隆到pUC118载体上,酶切和测序验证后,应用脂质体将其转染到培养的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结果与结论: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表达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blot显示Ski蛋白在转染细胞中成功表达,且可显著提高转染细胞的增殖效应,说明以pUC118为骨架的重组ski表达质粒具有促进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64排CT动态灌注成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 将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致伤组以及致伤组,致伤组又分为2,6,12,24,48,72,120,168 h时相点组.致伤后各组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测定,并观察病理改变,计算损伤区域CT灌注参数与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伤后2 h损伤区域血流灌注骤降达最小值,2~12 h内,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相对脑血容量(rCBV)仍处于低灌注状态,但有所升高.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延长,表面通透性(PS)增大.随着时间的延长,rCBF、rCBV逐渐升高,直至伤后24 h开始逆转,伤侧呈高灌注状态,PS值达最大.48 h为高灌注的顶峰期,后逐渐趋于正常.脑含水量于伤后2 h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期.伤后2 h血脑屏障通透性即开始增加,24 h达最大值.rCBF和rCBV与脑水肿的变化关系均呈正相关,PS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CT灌注成像间接反映血脑屏障和水肿的演变过程,可以作为一种预测活体脑组织灌注和水肿程度的无创性影像学评价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variation of dynamic 64-slice CT perfusion imaging of ra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discuss the relating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Methods A total of 80 adult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ie,normal control group,sham injury group and injury group.The injur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eight subgroups at time points of 2,6,12,24,48,72,120 and 168 hours.The detection of CT perfusion imaging,water content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was done in the injured rats at all time points.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also observed to calculate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of the injured region.Results The relative value of the blood perfusion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the mimimum within 24 hours after injury.Within 2-12 hours,relative cerebral fluid(rCBF)and 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remained in a low perfusion state,with just a little increase.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was prolonged and permeability surface(PS)increased.rCBF and rCBV were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ime,which was reversed till at 24 hours after injury and the injured side was in a high perfusion state,with the highest value of PS.The perfusion reached peak at 48 hours after injury and then became normal gradually.The water content was increased at 2 hours after injury and reached its peak at 48 hours.The permeability of blood-brain barrier(BBB)began to increase at 2 hours after injury and reached the peak at 24 hours.rCBF and rCBV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ange of brain edema and P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BB permeability.Conclusion The dynamic 64-slice spiral CT perfusion imaging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BBB and edema and can be used as noninvasive imaging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degree of brain perfusion and ede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