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24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分析15例肾病综合征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并对其激素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60Coγ射线诱发大鼠肝脏BRL细胞辐射损伤时p53激活诱导的miR-34a改变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大鼠BRL肝细胞为研究对象,予4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培养4、12、24、48 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BRL细胞周期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34a mRNA和c-myc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蛋白和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60Coγ射线4 Gy照射后4 h即出现G2期阻滞(P〈0.05),至照射后24 h,G2期阻滞恢复;照射后12 h起,S期细胞减少(P〈0.05),出现G1阻滞,48 h仍未恢复。照射后4 h p53蛋白和miR-34a mRNA表达增加(P〈0.05),12 h均有下降(P〈0.05),24 h和48 h已基本回至正常水平,而c-myc在照射后4 h开始呈持续降低趋势,48 h有所恢复。结论细胞在电离辐射引起DNA损伤后,早期即激活了p53蛋白,p53蛋白调节miR-34a表达,可能再经由miR-34a的靶基因c-myc介导,使细胞阻滞于G1和(或)G2期进行DNA修复。  相似文献   
63.
铅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主要有工业性来源、生活型来源两大类,环境中的铅主要由消化道进入人体。铅是最常见的环境重金属毒物,在人体内有较强的蓄积性,同一环境同一接触水平下,铅对婴幼儿及儿童的危害远远高于成人。进入儿童体内的铅无任何生理功能,且对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可导致儿童智力下降、行为异常,此外,铅对儿童骨骼代谢、造血系统及肾脏系统亦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将铅的来源、铅在体内的蓄积过程、铅中毒的诊断标准以及铅对儿童各系统的毒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对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优生、优育和优教,寻找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有利措施。方法 在无锡市随机选择480名0~42月龄的正常婴幼儿,测定认知发育并调查有关影响因素。结果 本资料中,婴幼儿认知商为103.17±7.22,未见性别差异(t=1.903,P>0.05)。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正常婴幼儿认知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母亲职业和父亲职业。结论 父母亲营造的各种家庭环境,给予儿童的各种活动,是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保健工作中应该更加关注母亲为其他服务人员的家庭,以帮助其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发育。  相似文献   
65.
八市15岁以下儿童2008年超声骨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15岁以下儿童超声骨密度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为我国儿童保健、儿科临床、科研等工作提供正常人群的参考数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珠海、昆明、郴州、苏州、安庆、扬州、成都和沈阳城市中,共调查从满1月到不满15岁的健康儿童29 276人,按男、女分成12个年龄组, 填写调查表格,常规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统一采用“宏扬BMD-1000C型超声骨质分析仪”,在左小腿胫骨中段前方内侧面部位测量儿童的超声骨声速值。 【结果】 调查儿童中,男15 411名,女13 865名。1)超声骨密度值在1月到不满6月年龄组时最低,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增加,到12~15岁组时骨密度达到最大值;2)骨密度在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t=0.824,P>0.05);3)骨密度值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渐增加。在16 kg以内随着体重的增加骨密度增加较快,16 kg以后,骨密度增加趋缓;4)随着身高的增加骨密度逐步增加。骨密度值的增长在75 cm之内增加稍慢,75到120 cm之间骨密度值快速增加,而后的增加则缓慢;5)各年龄组骨密度主成分预测模型:1)婴儿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2 954.69×(月龄-4.91)×(体重+1.52)×身高;2)幼儿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2 901.90×(年龄-20.86)×(体重+5.41)×身高;3)学龄前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3 136.91×(年龄-7.69)×(体重+4.39)×身高;4)学龄期至青春期的回归方程为:骨密度值=3 480.06×(年龄-1.05)×(体重+0.61)×身高。 【结论】 本调查的0~15岁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超声骨密度值,以及与年龄,体重和身高的相关关系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6.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表现。迄今为止,DCD的干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以缺陷为导向的方法和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这些方法片面强调了儿童本身运动技能的恢复,对促使DCD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未进行干预。而最近提出的,以运动学“动力系统”理论基础的DCD生态干预法不仅强调了个体现阶段本身运动机能的恢复,更强调对个体环境中不断对DCD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矫正。本文就DCD目前的干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DCD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推广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7.
儿童期是人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儿童认知功能的发展非常重要.儿童认知功能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密切,而神经系统是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系统.目前,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物学方法 的进步,使"认识脑、检测脑、开发脑和创造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再生、基因调控的研究成为学科关注的重点,由此,发育行为儿科学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发育行为儿科学是研究从出生至18岁儿童正常发育行为规律与发育行为疾病的一门科学,从评估到干预,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对预防高危儿疾病形成和提高患病儿童的身心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多角度阐述了与婴幼儿认知功能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8.
早产是脑发育期的高危因素之一,且胎龄越小风险越高。早期识别其中具有发育障碍的早产儿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窗口。近年来,由于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全身运动评估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可用于高风险早产儿运动障碍的预测和随访。最初的全身运动评估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评估人员进行的一种视知觉的评估技术,没有可以客观进行描述的指标,而今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身运动评估技术的进一步提升。现在的运动识别即通过计算机化的方法,借助设备捕捉和分析相关的肢体动作,专注于连续的、客观的、定量的评估。本文旨在介绍国外运动识别技术在早产儿评估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以期这种客观的评估技术未来在国内得到更多的推广和认可,帮助更多的临床工作者把握早产儿干预的关键窗口。  相似文献   
69.
对24例8-9岁肥胖女童性征发育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肥胖女童的体格生长发育迅速,在8-9时乳房开始增大,以脂肪堆积为多见,但在10岁时仍无月经初潮,提示肥胖女童的乳房发育但不是性早熟。  相似文献   
70.
微小核糖核苷酸是一种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大小约为20 ~ 22个核苷酸,可以通过转录后水平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微小核糖核苷酸-146a是微小核糖核苷酸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细胞增生、免疫、炎症、肿瘤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微小核糖核苷酸-146a与多种皮肤病相关,如黑素瘤、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光老化等.概述微小核糖核苷酸-146a的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