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颞骨CT的不同扫描方式对眼晶体剂量的影响。方法 在相同管电压和有效mAs下,对成人离体头颅标本分别行横断位和冠状位的标准单层连续扫描、常规多层螺旋扫描以及改良的多层螺旋扫描。分析各种扫描方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被检体有效剂量,并使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晶体的器官剂量。结果 单层连续扫描时总体有效剂量为1.21 mSv,横断位扫描的晶体剂量为50.96 mGy,冠状位晶体剂量为1.73 mGy;常规多层螺旋扫描的有效剂量为0.803 mSv,晶体剂量为40.17 mGy;改良的多层螺旋扫描的有效剂量为0.803 mSv,晶体剂量为10.33 mGy。结论 相同管电压和有效mAs下,单层连续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的总体有效剂量和晶体剂量分别是常规螺旋扫描的1.51和1.31倍。改良的多层螺旋CT扫描方式可将螺旋扫描时的晶体剂量降低74.3%,可作为临床颞骨CT扫描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扫描方案在CT泪囊造影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拟人头颈部模体,将对比剂(碘海醇)与盐水1∶3混合液置于模体鼻翼一侧模拟泪囊。分别采用80、100、120和140 kV对模体进行扫描,每种管电压选择相应的mAs使设备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0、15、20、25、30、35和40 mGy。结合对每组图像的客观评价,以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对比度噪声比(CNR)为基准,得出相同CNR时的最低剂量扫描参数80 kV/240 mAs。前瞻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来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62例泪囊CT扫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管电压组(120 kV/180 mAs)和低管电压组(80 kV/240 mAs),每组各31例。测量两组图像的CT均值、噪声(SD)及对比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5分制评价。结果模体研究中相同管电压下,CTDIvol增加CNR也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985、0.965、0.971、0.972,P<0.05);相同CNR下,管电压越低,辐射剂量越低;临床扫描参数120 kV/180 mAs的CNR为27.8,而80 kV在相同CNR时对应的是240 mAs;临床研究中常规管电压组和低管电压组的CTDIvol分别为31.2和12.8 mGy,低管电压组较常规管电压组降低了约59%。两组图像泪囊区CT值、眶内脂肪区CT值与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6、2.601、-5.704,P<0.05),两组图像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5),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管电压技术扫描可以获得满意的泪囊CT图像质量,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X线摄影中不同管电压时虚拟滤线栅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实践中常用胸部X线摄影条件, 确定相应厚度的有机玻璃(20 cm, 含CDRAD模体)作为被照体。选择固定管电流量4 mAs, 管电压60~125 kV, 分别对被照体进行3种方式成像:无滤线栅、虚拟滤线栅和物理滤线栅。对获得的图像分别进行常用物理参数[对比噪声比(CNR)、相对噪声(σ)、对比度(C)、信噪比(SNR)]、纹理分析(角二阶矩、纹理对比度、纹理相关性、逆差矩、熵)和对比度细节模体评分[影像质量因子(IQFinv)]的评价。对常用物理评价参数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并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同时使用胸部拟人模体成像进行虚拟滤线栅处理前后图像纹理对比分析。结果 3种滤线栅方式的图像质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物理滤线栅图像质量最佳。管电压对各评价指标均有影响(P<0.05)。管电压与CNR、SNR、角二阶矩、逆差矩和IQFinv呈正相关(P<0.05), 与σ、C、纹理对比度和熵呈负相关(P<0.05), 而纹理相关性与管电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CT不同扫描模式、不同探测器宽度及信号采集位置对CT值及噪声的影响, 为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扫描模式和相关参数提供依据。方法使用GE Revolution CT对体部剂量模体进行扫描。逐层扫描模式时, 分别选择40、80、160 mm探测器宽度, 用探测器的中心、边缘和两圈扫描的毗邻区域对模体同一层面进行成像;螺旋扫描模式时, 探测器宽度/螺距组合分别为40 mm/0.516、40 mm/0.984、80 mm/0.508、80 mm/0.992, 对位于扫描野边缘和中心的模体同一层面进行成像。对所得影像的几何形状进行主观评价, 测量CT值和标准差(SD), 比较不同成像参数时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逐层扫描模式不同扫描参数下CT值和SD的比较均采用多组间Friedman检验, 螺旋扫描时不同扫描参数下CT值和SD的比较均采用两相关样本非参数Wilcoxon检验。结果任意扫描参数组合所得影像的几何外形均无明显改变。逐层扫描模式使用不同探测器宽度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 P=0.001), 40 mm时CT值和160 mm时CT值均大于80 mm, 差异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