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家兔全氟弄丁烯吸入急性肺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氟异丁烯 (PFIB)是含氟高分子化合物 (氟塑料 )生产过程中毒性最强的裂解产物 ,毒性约为光气的 10倍 ,可导致严重肺损伤进而致死[1] 。本研究以家兔为研究对象 ,建立大动物PFIB吸入急性肺损伤实验模型 ,旨在进一步探讨PFIB吸入急性肺损伤致病机制 ,为PFIB中毒的防治提供更多试验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PFIB ,纯度 98% ,上海有机材料研究所提供。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 2 0只 ,体重 ( 3 5± 0 4)kg(解放军总医院动物试验中心提供 ) ,随机分为对照组 (空气 )和实验组Ⅰ、Ⅱ、Ⅲ、Ⅳ (染毒时间分别为 10、2 0、…  相似文献   
102.
肺气血屏障功能缺陷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病理生理改变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通过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MLC)对其有调节作用.MLCK主要分为平滑肌型MLCK(smMLCK)、内皮型MLCK(eMLCK)和激酶相关蛋白(KRP).它们由同一基因编码.eMLCK在ALI/ARDS中尤为重要.eMLCK有4个亚型:eMLCK2,eMLCK3a,eMLCK3b和eMLCK4,其中eMLCK2是优势亚型.脂多糖(LP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凝血酶、缺血再灌注(I/R)、非正常机械应激都可以诱发ALI/ARDS,MLCK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制是MLCK使MLC磷酸化,导致细胞连接破坏,细胞骨架重排,内皮细胞收缩,并最终增加肺上皮细胞和肺内皮细胞的通透性.鉴于MLCK在ALI/ARDS中的重要性,它必将成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在ALI/ARDS新药的研发和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大耳白兔吸入全氟异丁烯(PFIB)后其动脉血血气、血常规、空腹血糖,以及血清中炎症标志物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变化规律,旨在发现对全氟异丁烯中毒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指标.方法:采用兔头部动态暴露装置,在PFIB 300 mg/m3条件下暴露20 min,经兔耳中央动脉连续采血进行分析.结果:在全氟异丁烯染毒前后,实验兔血常规、空腹血糖的变化不甚明显;在动脉血血气分析中仅发现雌性动物动脉氧分压在染毒后12和24 h出现轻微下降;雄性动物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在染毒后即刻显著性升高,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在染毒后12 h显著性升高.结论:血常规、空腹血糖在PFIB中毒后无明显变化,动脉血血气的改变对于PFIB中毒早期诊断的意义不大,而血清中LDH和AKP的含量变化对PFIB中毒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ASB)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HK-2细胞在DMEM/F12培养液培养24 h后,在经ASB作用2 h前,分别加入N-乙酰-L-半胱氨酸(NAC)10 mmol·L-1、2-氨基-4(丁基磺酸亚氨)-丁酸(BSO)2 mmol·L-1及30 min前分别加入过氧化氢酶(CAT)1000 U·L-1、环孢素A(Cs A)50μmol·L-1,再经ASB作用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酶标仪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ATP酶(T-ATP)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MMP)和活性氧(ROS);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胱天蛋白酶酶原3、Bcl-2、Bax和细胞色素c(Cyt c)蛋白的表达。结果 ASB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K-2细胞增殖,作用24和48 h后IC50值分别为19.1±3.6和(11.6±3.9)g·L-1。ASB 20 g·L-1处理HK-2细胞24 h后,G2/M期细胞由对照组的(23.3±1.0)%增至(37.0±0.8)%(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SB组LDH漏出率和ROS水平明显增加,MMP呈下降趋势;与ASB 20 g·L-1组相比,加入还原剂NAC后,细胞存活率和MMP水平明显增加(P<0.05),LDH和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加入Cs A后,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LDH和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增加(P<0.05)。随着ASB浓度增加,HK-2细胞上清液中的MDA水平明显增加,GSH,SOD和T-ATP酶活性逐渐减弱;同时细胞内胱天蛋白酶原3、Bax和Cyt c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ASB对HK-2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HK-2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耗竭细胞内GSH和SOD,导致细胞内ROS大量堆积,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Cyt c等凋亡因子从线粒体释放,进而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S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 以C48/80为工具药建立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 检测不同浓度C48/80与RBL-2H3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β-己糖苷酶、类胰蛋白酶和组胺的释放率以及细胞活力, 在细胞活力大于80%情况下, 选择释放程度较高的指标和条件为优选考察指标和条件。将SMI和其溶剂(Tween-80)原液等比稀释成不同浓度后与RBL-2H3细胞共同培养, 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观察细胞脱颗粒的形态学变化, 分别用显色法和间接荧光法检测细胞上清的β-己糖苷酶和组胺释放率, 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的活力。结果 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最佳作用时间为30 min, 最佳指标为β-己糖苷酶和组胺释放率。与空白组相比, SMI质量浓度低于13.3 g生药/L(3倍临床浓度)时, 细胞中性红染色未见脱颗粒现象, 组胺和β-己糖苷酶释放率亦无差异;而在Tween-80质量浓度为1.00 g/L时, SMI 40 g生药/L(9倍临床浓度)组和溶剂1.00 g/L组细胞中性红染色均可见脱颗粒现象, 细胞上清组胺和β-己糖苷酶释放率亦明显增加。此外, CCK-8结果显示, 与空白组相比, 各浓度的SMI对细胞活力均无影响。结论 SMI低于3倍临床浓度无明显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而在9倍临床浓度能刺激细胞脱颗粒, 这种脱颗粒作用可能与所含溶剂(Tween-80)有关, 与其对RBL-2H3的细胞毒性作用无关。提示SMI在低于3倍临床浓度相对安全, 在9倍临床浓度时有致类过敏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6.
蛋白水解失调是机体许多病理过程的主要特征,例如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等。蛋白酶抑制剂在血液凝集、补体固定、纤维蛋白溶解、受精和胚胎形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大部分的蛋白酶抑制剂都具有多肽支架的特征,包括Kunitz家族、Kazal家族、Serpin家族和Mucus家族等,其中Kunitz家族即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由20多个成员组成,主要包括牛胰蛋白酶抑制剂(bovine pancreatic trypsin inhibitor,BPT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1)及其同系物TFPI-2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抗胆碱能药物盐酸苯喹咛对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给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15只分为3组,盐酸苯喹咛mg/kg,iv,观察给药前后不同时间血细胞灌流量、平均动脉压(MABP)、呼吸频率与通气量等指标的变化,并与山莨菪碱5mg/kg,iv进行比较,结果:山莨菪碱在给药后5min使大鼠耳廓血细胞灌流量、MABP、呼吸频率以及通气量均有短暂的降低,然后缓慢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只有耳廓血细胞灌流量与MABP明显升高;盐酸苯喹咛对大鼠MABP无明显改变,但能迅速提高休克大鼠耳廓血细胞灌流量,且保持在较高水平,对呼吸频率与通气量也有明显提高,死亡时间与山莨菪碱组相当,均有明显延长。结论:盐酸苯奎咛通过对微循环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气体交换能力的提高,使休克状态得以改善,提高休克机体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8.
拟胆碱药物对赛拉嗪镇静效应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了拟胆碱药物对赛拉嗪镇静效应的影响,催醒宁(0.25~1.0mg·kg-1),溴代胆碱(100~300 mg·kg-1)以及槟榔碱(1.0~5.0 mg·kg-1),均可显著拮抗赛拉嗪的镇静效应。催醒宁(0.25 mg·kg-1和密胆碱(3μg icv)分别使赛拉嗪镇静效应量效曲线显著右移和左移。结果提示,赛拉嗪对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在拮抗赛拉嗪镇静,以及赛拉嗪复合麻醉的催醒方面,催醒宁可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亚基p65亲和肽。方法:以p65亚基为靶分子,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亲和筛选,用ELISA法进行阳性克隆结合特异性验证。结果:经过3轮亲和筛选后,随机挑选15个噬菌体克隆,对其亲和力做ELISA试验,其中6个克隆显示较强的阳性结果。将上述6个阳性克隆DNA测序,序列均为CGTCAGCCTCGGCGAATAAGTATCCGAAGGAGTAAA,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为FTPSDTYSPRLT。竞争性ELISA的结果显示,抑制率随p65亚基浓度的增大而升高。结论: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到能与NF-κBp65亚基特异性结合的克隆,并确定了其核心序列。  相似文献   
110.
胆碱能抗炎通路通过刺激外周迷走神经或应用中枢性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等,对损伤、病原体或组织缺血所致炎症反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与体液抗炎通路相比,胆碱能抗炎通路反应时间非常短,它能够快速而直接地调节全身性炎症反应,抑制生物毒素的致死效应。本文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的研究起源和构成,迷走神经与脾、炎性反射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