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明确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及对其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联合干扰素γ作用于骨巨细胞瘤肿瘤细胞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基、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死亡受体4、死亡受体5、骨保护素等因子的表达。②骨保护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干扰素γ分别以不同的浓度作用于培养的骨巨细胞瘤肿瘤细胞24h;随后用干扰素γ(1000 U/mL)先诱导24h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100,200μg/L)作用于细胞24h,用CCK-8方法来检测细胞存活率。③选取在药物合理浓度范围内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用药方式所作用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药物作用后的形态学改变。结果:①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因子在细胞和组织水平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基在骨巨细胞瘤所有细胞成分内均有表达,死亡受体4,死亡受体5在多核巨细胞内强阳性表达,在梭型单核细胞表达强度较弱,部分标本内死亡受体4呈阴性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仅在多核巨细胞内强阳性表达。②CCK-8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抑制作用:骨保护素对肿瘤细胞无抑制作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仅在较高浓度时对肿瘤细胞有弱的抑制作用,干扰素γ对巨细胞瘤细胞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当先以干扰素γ(1000 U/mL)诱导24h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100,200μg/L)共同作用24h,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③凋亡分析:流式细胞检测发现干扰素γ(1000 U/mL)诱导24h再联合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100,200μg/L)作用后,凋亡率分别为(39.94±2.87)%,(48.32±3.33)%,倒置显微镜观察也可见明显的细胞抑制表现。结论:干扰素γ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序贯用药后在各自合理用药浓度范围内对骨巨细胞瘤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明显增强,为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2.
住宿和伙食对职业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健康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评职业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健康程度,以及不同住宿和伙食对学生生活方式健康程度的影响。方法:①于2006-05-11/20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医学、药学、护理3个系1~4年级(2002/2005)在校学生10个班级450人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8±1)岁。②采用梁静的健康生活方式测验量表改进版和学生就餐方式和住宿去处进行团体测评和比较分析。就餐方式包括4种:学生食堂大锅菜、学生食堂小炒、校外排档、自家吃饭或亲戚家搭餐;住宿去处包括4种:带公厕普通宿舍、带卫生间的公寓、校外租房、走读住家。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包括16组问题,每组问题3个回答选项,每个选项得分分别为0,10,20,30分,16个得分数字相加即为健康评分总分。得分越高,生活方式越健康。最高总分为480分,>400分为高分区,属非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型;280~400分为较高分区,属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型;160~279分为中游区,属黄灯警示生活方式型;<160分为低分区,属状况不佳生活方式型。③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回收填写完整、准确的问卷450份。①总体健康生活方式评分:280~400分占70.7%,21人>400分占4.7%。②不同就餐去处学生生活方式评分比较:学生食堂小炒、学生食堂大锅莱、自家吃饭或亲戚朋友家搭餐、校外排档4种就餐方式的健康评分依次降低,分别为(311.26±56.97),(308.38±52.96),(304.00±49.78),(291.15±59.32)分,差异明显(F=2.68,P<0.05)。③不同住宿去处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比较:带公厕普通宿舍、带卫生间公寓、走读住家和校外租房4种住宿方式的健康评分依次降低,分别为(312.55±56.20),(307.34±56.02),(303.82±65.01),(293.30±68.95)分,差异明显(F=2.65,P<0.05)。结论:①大部分学生生活方式健康。②校外租房和校外排档就餐是学生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住带公厕普通宿舍和吃学生食堂小炒是最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3.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透析治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终末期肾脏疾病透析患者病因、年龄、性别与选择血液透析和全部腹膜透析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01/2004-0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病案统计室、血液净化中心及腹透中心终末期肾脏疾病透析患者资料356例,血液透析患者307例,全部腹膜透析患者49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日本东丽公司,美国百特公司,德国费森-尤斯公司和贝朗公司的血液透析机,采用双醋酸纤维膜、血仿膜和合成膜;空心纤维透析器,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采用肝素(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时血流量为200~28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患者透析频率及时间为每周两三次,每次4~4.5h。全部腹膜透析患者采用解剖法置入腹膜透析导管,腹膜透析方法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外管连接方式为美国百特公司双联系统,腹膜透析液使用含葡萄糖的透析液。分别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血尿素氮,肌酐(取患者第一次透析前清晨空腹采血所测数值)、透析的方式等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其病因及其与年龄、性别、透析方式选择的关系。结果:透析患者3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终末期肾脏疾病透析患者主要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2.0%),其次为糖尿病肾病(16.0%),高血压肾病(13.2%),梗阻性肾病(9.0%);男女之比为1.87∶1,平均年龄为(51±16)岁。②腹膜透析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59±15),(50±16)岁,P<0.05]。86.2%的患者选择血液透析,13.4%选择腹膜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选择腹腹膜透析高于血液透析(P<0.01)。③结缔组织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组患者年龄较小,狼疮平均年龄仅40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梗阻性肾病、痛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年龄较大,40岁以上患者约95.0%,平均年龄约60岁,与慢性肾炎、狼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组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见;终末期肾脏疾病透析患者主要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首选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94.
目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作用广泛的修复始动因子,能有效地促进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功能。借助慢病毒载体进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观察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基质合成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1在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ViraPower慢病毒载体系统;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只。②实验过程和分组:分离培养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待培养的第1代细胞生长至60%融合时,将细胞与克隆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悬液共培养,定义为实验组细胞;同时设立对照组细胞,与不携带任何基因的慢病毒悬液共培养;空白组细胞,未接受外加处理。③转染后48h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3组半月板细胞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3H-脯氨酸摄入法检测胶原合成;转染后第2,4,6,8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①与重组慢病毒共培养48h后,在实验组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而对照组和空白组细胞的培养液中未能检测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共培养6d后实验组细胞吸光度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②实验组细胞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分裂前期及分裂期的时间较对照组和空白组缩短(P<0.05)。③实验组细胞胶原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利用慢病毒转基因技术能有效地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入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继而促进半月板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有可能为治疗半月板损伤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临床和影像学分期及评估对指导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1995-01/2004-07解放军第98医院住院治疗累及颈椎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1例,平均病程8.0年。①所有患者常规摄颈椎或颅颈部正侧位、屈/伸侧位片及开口位片和枕颈部CT平扫,疑神经损伤者行MRI检查。②临床和影像学分期显示Ⅱ期(中度进展期)5例和Ⅲ期(重度进展期)16例;神经系统评估按Ranawat等标准(级别越高,神经损害越重)示Ⅰ级4例,Ⅱ级11例、ⅢA级4例、ⅢB级2例。③21例患者行甲氨蝶呤 其他DMARDs的联合治疗,Ranawa分级Ⅰ级4例行颈围外固定,11例Ⅱ级患者行枕颌吊带牵引,Ⅲ级6例手术行后路寰枢或枕颈融合治疗。④出院和随访时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2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影像学结果显示前向寰枢椎半脱位最常见,有16例,与侵蚀性骨破坏累及寰枢、寰齿、寰枢关节有关。②平均随访5.6年,21例中缓解2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3例。③6例手术患者的齿突周围血管翳在随访中较术前明显减小。结论:对颈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成功行临床和和影像学分期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提示为防止枕颈部脊髓压迫,宜对此类患者行常规、定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复合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复合预处理防治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2-05/12在咸宁学院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30只,由咸宁学院医学院动物室提供[实验动物机构许可证号:SCXK(鄂)2004-007]。将3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复合预处理组,每组10只。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麻醉后暴露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其根部导致缺血,松夹即为再灌注。①假手术组: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而不夹闭,共2h结束实验后取材。②缺血再灌注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松夹60min再取材。③复合预处理组:在小肠周围充填碎冰造成小肠亚低温(33~35℃),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5min和松夹5min作为预处理,余同缺血再灌注组。动物模型制备后,在各时段处死大鼠,同时取少许肝左中叶组织,一部分常规切片,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Bcl-2,Bax蛋白染色阳性细胞,计算Bcl-2,Bax蛋白的阳性表达指数;另一部分行光、电镜观察,观察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肝组织Bcl-2,Bax蛋白的阳性表达指数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肝组织Bcl-2,Bax蛋白的阳性表达指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5.31±1.15)%,(15.16±1.35)%;(1.01±0.09)%,(0.98±0.07)%(P<0.01);复合预处理组大鼠的肝组织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12.21±1.17)%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Bax蛋白的阳性表达指数(7.45±1.61)%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学改变:光镜下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水肿,肝窦淤血变窄;复合预处理组肝细胞索及肝窦排列整齐,未见肝细胞水肿。电镜下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有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胞浆疏松化,部分肝细胞核固缩、变小;复合预处理组肝细胞损伤减轻,内未见空泡,线粒体稍肿胀。结论:亚低温复合缺血预处理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与下调Bax蛋白表达以保护缺血再灌注肝损伤,这可能是复合预处理保护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采用射频疗法与前路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差别。方法:①于1999-01/2005-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33~58岁。纳入对象影像学检查显示无明显神经根受压、腰椎不稳等其他腰椎疾病;符合国际疼痛学会1988年制定的椎间盘造影阳性标准;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所有入选病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射频组21例:行经皮穿刺射频汽化成型术;前路椎体间融合组14例:行腹膜外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结合后路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髂骨取骨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融合组18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入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③统计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1年进行放射学评估融合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无痛为0分,腰痛到无法忍受的最大程度为10分)。参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程度(分值越高表示功能受限程度越重)。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进行评分。改善率=[(术前评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分级标准,优:改善率≥75%。良:改善率50%~75%;可:改善率25%~50%;差:改善率<25%。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连续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椎间盘性下腰痛患者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明显长于/高于其他2组(P<0.05),射频组明显短于/小于前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②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射频组良9例,可10例,差2例;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和后路椎体间融合组疼痛评分改善均为优。射频组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③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射频组良5例,可13例,差3例;前路椎体间融合组优12例,良2例;后路椎体间融合组优6例,良12例。射频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明显低于前、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前路椎体间融合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明显高于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④椎体融合情况:前、后路椎体间融合组术后1年椎体融合率均为100%。结论:射频治疗创伤小但疗效差,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结合后路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固定可明显改善疼痛,前者创伤相对小,功能恢复更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缝牵张过程中环上颌骨缝的组织反应和组织再生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实验室完成。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8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安置口外自制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向前持续弹性牵引,牵引力约600g。牵引1周和4周时,各处死实验组犬4只和对照组犬2只,对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区组织作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犬1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缝区成骨主要发生在侧带与骨缘之间,缝牵张初期骨缘外侧出现囊状分离带,成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新骨与结缔组织纤维排列方向与牵引力方向基本平行。②中央带纤维较致密,在牵引过程中,纤维排列方式未发生明显变化,而起到了屏障作用,阻止了缝骨性融合的发生。③牵张早期,缝区组织同时可见Ⅰ和Ⅲ型胶原,随后成骨细胞在Ⅲ型胶原基质的基础上分泌沉积Ⅰ型胶原而成骨,最终Ⅲ型胶原降解,Ⅰ型胶原完全代替Ⅲ型胶原成为骨基质的主要成份。缝区组织天狼猩红染色未见Ⅱ型胶原。结论:缝牵张成骨是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无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中央带具有屏障作用,阻止牵张过程中骨缝发生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9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 treatment package—activities, announcements, prompts (verbal and non-verbal), and positive reinforcement—upon the participation in a daily activities program, of a diverse group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 The subjects were 17 residents (8 male and 9 female) of an intermediate-care facility who ranged in age from 19 to 88, with a median age of 53. An ABAB single-subject design and group analysis of the data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articipation when the treatment package was in effect. A subseque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reatment gains were maintained above initial baseline levels when prompts or reinforcement were used alone. A follow-up showed a clear maintenance of resident participation 10 weeks after treatment was terminated. Unfortunately, the increases in participation did not generalize to another activities program in the home and did not appear to improve the residents' outlook on life or on the nursing hom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is treatment package was a powerful method for increasing and maintaining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nursing home activities but did not affect behavior outside of the experimental setting.  相似文献   
10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ynthesise extant studies describing the neurotherapeutic effects of antidiabetic agents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MedLine search of all English-language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66 and March 2006. The search terms were the nonproprietary names of established and putative antidiabetic agents (e.g., insulin, insulin secretagogues and sensitisers) cross-referenced with the individual names of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II-R/IV/-TR-defined mood, psychotic, anxiety and dementing disorders. The search was augmented with a manual review of article reference lists. Contemporary models of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 and several dementing disorders (e.g., Alzheimer's disease) emphasise alterations in cellular plasticity and cytoarchitecture, with associated regional abnormalities in neuronal and glial density and morphology. Antidiabetic treatments (e.g., thiazolidinediones) may be capable of attenuating this pathological process via disparate mechanisms (e.g., neuroprotective, neurotrophic, anti-inflammatory). Enhanced insulin signalling with antidiabetic treatments may preserve and/or augment cognitive function in several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ntidiabetic treatments, which maintain euglycaemia, hold promise as potent an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several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