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针刺治疗硝酸脂类药物所致头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酸脂类药物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药物 ,由于其对冠状动脉的选择性比较强 ,疗效肯定 ,虽然在应用时可以出现搏动性头痛、眼压高 ,面颊部皮肤发红 ,甚至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晕厥等 ,但在临床治疗心绞痛时仍常用不衰。在硝酸脂类药物引起的所有副作用中 ,头痛及面颊皮肤发红是最常出现的 ,尤其是头痛一症 ,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 ,甚至迫使病人中断治疗 ,延误了病情 ,我们在应用硝酸脂类药物时有时应用止痛药对抗其头痛这一副作用。临床常用的止痛药物又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临床中我们采用针刺法治疗硝酸脂类药物引起的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对高龄半髋置换术(HA)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6例高龄HA患者(年龄8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治疗)与对照组(传统康复治疗),每组38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患髋疼痛评分(VAS评分)、患髋临床功能评定(Harris评分)、影像学评价、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失访的情况,实验组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患髋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术后1、3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术后6个月及1年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术前的股骨皮质指数、C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假体柄髓腔填充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5 d假体柄髓腔填充率与置换后1、3、6个月及1年内的X线片相比,2组均无明显下沉(2 mm),延髓的外展角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白髓和股骨柄周围无明显的线条,无假体骨折、周围骨折和松动。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 20%,高于实验组的13. 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的SF-36总分分别为(407. 28±25. 71)、(412. 13±19. 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SF-36总分为(682. 46±35. 21)分,对照组为(624. 59±42. 76)分,均显著高于各组术前评分(P 0. 01),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早期全身康复能促进患髋的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04年8月收治的16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6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发热(P〈0.01)和白细胞增多(P〈0.001)的比例显著较高,血糖(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0.029)、发热(P=0.0146)、白细胞增多(P=0.005)和CT早期梗死征象(P=0.0027)是缺血性卒中早期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低能量He-Ne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震颤麻痹(附2例报告)李清美,谭兰,裴海涛,于扬,郭坤采用低能量氦-氖(He-Ne)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震颤麻痹,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治疗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63岁。因四肢抖动、活动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BMP-7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I-R模型,观察BMP-7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与Ht组相比,BMP-7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t=2.33,P〈0.05),脑梗死体积减小(t=5.51,P〈0.05),MDA含量降低(F活性升高(F=22.19±68.11,q=9.41~16.25,P〈0.05)。能与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性损伤有关。33.99、42.94,q=6.59、6.16,P〈0.05),SOD和GSH—PX结论BMP-7对大鼠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  相似文献   
16.
脑血栓形成后 ,尽早应用溶栓治疗 ,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恢复半暗带脑组织血流是挽救缺血组织、减小梗死面积的有效方法。其有效性已被研究证实[1,2 ]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在于 ,治疗时间窗的个体化问题、是否合并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剂及并发症的预防。本研究旨在观察脑血栓形成超早期尿激酶溶栓对早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合并用药及并发症发生。现将我们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1月治疗的 12 5例患者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1.1.1 入选标准 ①年龄 <80岁 ,发病 6小时内 ,CT排除脑出血及明显低密度改变 ;②若进展性…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用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发病6h内,进展性卒中延长至24h入院的125例患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75例用尿激酶冲击治疗,剂量为50-150万U,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神经保护治疗。对照组50例除了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两组相同。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溶栓后2h、6h、1d、3d、7d、14d、21d、1个月、3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及3月时Barthel Index评分(BI),用Ridit分析及t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溶栓组从第3d开始,ESS评分优于对照组,14d后更为显,P<0.05、P<0.005;3个月时,溶栓组临床治愈率(54.7%)和总有效率(88%包括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均高于抗凝组(分别为30%,70%),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有较好的疗效,明显优于抗凝组,这种疗效发生在3d以后,14d后明显,3个月后神经康复更显;疗效判断不应根据用药后短时间内的临床表现,对患以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用药量50—150万单位较安全,但脑出血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应强调用药后注意血压及保持病人安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位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选用清洁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针刺组和对照组,5只/组.①分组及造模针刺组和对照组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步骤同对照组,但不阻塞大脑中动脉.针刺组在缺血后10 min给予针刺治疗,在大鼠头顶部相当于人体百会、风府穴常规剪毛消毒,用0.35 mm×40mm毫针快速平刺入皮下左前下方(相当于人体曲鬓穴),进针深度约0.8 cm.另于风府穴直刺一针,深度约0.5 cm.连接电麻仪,百会穴接阳极,风府穴接阴极,电针频率7 Hz,强度6 mA,时间30 min.②脑片制备及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麻醉后,左心室插管经升主动脉快速灌注生理盐水200 mL,再持续灌注质量浓度40 g/L多聚甲醛300 mL,断头取脑,相同固定液后固定1 h.自视交叉处开始向后取冠状切片,片厚约7μm.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切片微血管阳性反应物沉积情况,随机选取缺血区内3个不重复视野,进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计数.结果1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免疫组化结果阴性对照组微血管无阳性反应物出现.假手术组、对照组、针刺组非缺血侧微血管均未见明确阳性反应物沉积.对照组缺血侧和针刺组缺血侧可见棕黄色阳性反应物沉积的微血管,主要分布于梗死区局部.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假手术组几乎不表达,阳性微血管数为0个;对照组呈过表达,阳性微血管数为(9.20±1.30)个;针刺组阳性微血管数为(6 20±0.84)个,较对照组表达降低(t=4.33,P=0.003).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针刺"百会透曲鬓"穴位可明显抑制其表达,从而减轻白细胞向周围组织的浸润,减少了大量炎性递质对脑组织的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Bedersons评分评价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细胞标志蛋白(S-100)表达。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效果,根据Bederson’s评分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根据脑梗死体积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根据NSE表达分析为脑缺血1.0 h给予20 mg.kg-1;根据S-100表达分析为脑缺血1.5 h给予20 mg.kg-1。结论从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角度综合评价,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和剂量最佳组合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20 mg.kg-1。  相似文献   
20.
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estin和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BMP-7治疗组,每组10只。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2 h模型,治疗组尾静脉注射BMP-7(0.1 mg.kg-1)250μl,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无菌注射用水。再灌注24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2,3,5-三苯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estin和GFAP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MP-7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t=4.66,P<0.01)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t=6.98,P<0.01),TUNEL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缺血侧脑组织nestin和GFAP表达增加(P<0.01)。结论 BMP-7可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estin和GFAP表达,促进神经再生,起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