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颅底外科快速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其原动力在于CT、MRI和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在此时期,各种颅底外科入路不断涌现,在技术上几乎能到达颅底所有区域,但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大范围骨切除为特征的复杂手术入路的弊端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微创理念的影响下,颅底外科逐渐朝着更加注重功能的个性化方向发展[1],其核心是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医疗质量的标准,其发展的基础包括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科技为神经外科所提供的、不断提高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Traumaticbraininjury (TBI)usuallyresultsindevastatingpersonal,social,andfinancialconsequencesandamajorityofYBIvictimsareyoungandhealthypreviously .AlthoughourgrowingknowledgeofthepathophysiologyofTBIhasenabledustolowerthemortality ,neurosurgeonsarestillf…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为其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复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数据库,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回顾分析150例成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复发相关因素. 结果 复发患者的血肿量大于未复发者,年龄> 80岁和脑萎缩是术后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随着CT密度的减低,复发率逐渐降低.高密度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密度和等密度者.结论术前血肿量、发病年龄、脑组织的机能状态、血肿的CT密度等因素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术前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对治疗策略的制订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去骨瓣减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外减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需行颅骨修补术的颅脑损伤病人,比较在本院和在当地医院接受外减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在当地医院接受减压术的病人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硬膜下积液、伤口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并尽可能地减少医源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早期治疗策略及其与预后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早期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讨论DAI患者早期治疗措施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颅内压监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和肾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13.85%(9/65)、6.15%(4/65),明显低于未进行颅内压监护组的28.57%(16/56)、19.64%(11/56),颅内压监护组病死率为20.00%(13/65),也明显低于未进行颅内压监护组的33.93%(1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气管切开组与低氧血症时气管切开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气管切开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2.00%(31/50),明显优于低氧血症时气管切开组的43.40%(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蛋白治疗组与未用白蛋白治疗组比较,前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但是预后良好率72.34%(34/47)与后者的27.03%(20/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尽早行气管切开、加强颅内压监护、酌情补充白蛋白对于减少DAI患者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 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 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Ⅰ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 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7.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6年间收治的1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就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共行手术23次,全切10例,次全切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辅助传统放疗6例,辅助γ-刀治疗3例。15例原发病例中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76.75个月。发生颅内转移2例,发生神经系统外转移2例。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同于脑膜瘤,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并可以发生神经轴和神经系统外转移,争取手术全切 剂量不少于50Gy的辅助放疗应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案。对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人需终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面瘫的转归、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12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面瘫30例,统计分析可能影响面瘫恢复的因素。结果所有病人随访5~18个月,House-BrackmannⅢ(H-BⅢ)级及以上病人共7例。面肌痉挛不同病程间术后面瘫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 0.05),不同面瘫的起始级别、发生时间之间面瘫的持续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面肌痉挛病程与面瘫的发生相关(OR=0.404,95%CI:0.175~0.934,P=0.034);面瘫发生时间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0),面瘫起始级别对面瘫持续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70)。结论面肌痉挛MVD术后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但预后良好;面肌痉挛病程越长,手术后并发面瘫的可能性越大,术后面瘫发生时间越早,面瘫持续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9.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I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20.
纤维束示踪成像导航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弥散i量成像进行的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显示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病理改变等信息,是目前唯一能够活1绘制人类白质纤维束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神经导航系统可使外科医生在术前计划和术中参考白质纤维束的因素而使手:更加安全有效,再结合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手段,可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手术中脑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