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21世纪的医学目标.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修正已知的风险因素,其病死率和发病率可下降30%~40%.然而,遗传风险对引发冠心病有着40%~60%的敏感度.因此,冠心病相关基因研究成为热点.继第一个由遗传引发冠心病的变体于2007年被发现之后,共36个冠心病的遗传风险因素被发现和证实,从而使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进一步明确,潜在的新的治疗靶点已出现.其实,这些遗传风险因素的发生很普遍,已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有超过一半的因素发生在50%的人口中,而且,有10个因素发生在至少75%的人口中.在针对心脏疾病预防的基因筛选中,遗传风险因素所扮演的角色迄今已被得到肯定.虽然技术已得到允许,但其中的功能分析可能是临床应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2.
胡艳  肖践明 《临床医学》2014,(5):110-11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血管微细结构的识别能力,使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介入诊疗过程中。其对协助医生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识别易损斑块、制定治疗策略、评估介入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疗效等多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简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广泛用于恢复病变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的主要方法,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石。但目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限制了PCI的进一步临床应用。随着新装置、新技术和新辅助治疗的创立及验证,冠心病的PCI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和展望,重点讨论冠状动脉内支架、直接心肌血运重建术、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及并发症的重要新进展。  相似文献   
84.
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俊  肖践明  许樱 《医学综述》2006,12(5):284-286
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外可分化为心肌细胞,但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本文对目前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5.
切面超声下起搏器植入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应用于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1 例有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中, 选用VDD 1 例, VVI6 例, VVIR 2 例, 自动夺获型VVI2 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插入永久电极, 分别取剑下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剑下四腔切面、左侧位心尖四腔、胸骨旁四腔切面和剑下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反复确认导管尖端经上腔静脉、右房、三尖瓣口抵达右室心尖部而非抵达室间隔中段或右室流出道并确保导管心房段留有足够弧度。测试验证永久电极的阈值、阻抗、感知性能等参数满意后结扎固定导管, 将起搏器与导管牢固连接、埋入胸前皮下囊袋。结果: 11 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电极定位指标均满意。经最短3 月、最长15 月随访, 起搏系统工作正常, 除 1 例电极脱位外,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实施心脏起搏, 是一项高效、安全、简便、实用和经济的超声介入新技术, 似可作为X 线透视下永久起搏术的替代和补充, 采用多切面、动态观察电极尖端走向是定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6.
87.
背景: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影响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5例。以未行心脏震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在EGM-2-MV培养基培养,并分析细胞形态和形成集落的数量,7 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分化的内皮祖细胞。 结果与结论:震波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形成细胞集落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 < 0. 05),提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8.
背景:已证实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类心肌细胞转化,但移植这种经诱导的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更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改善,尚有争议。 目的:对比观察经5-氮胞苷诱导和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心功能的变化。 方法: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新西兰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心肌梗死组织周边区注射PBS,经5-氮胞苷诱导或未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 d、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以评价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兔前降支结扎后,心功能明显下降;移植3 d后,各组动物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论是否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短期对兔心功能无明显改善;移植4周后,与注射PBS的动物比较,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心肌梗死兔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提高射血分数,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是否经5-氮胞苷诱导对心功能改善程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延迟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oconditioning,IPC)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冠脉内皮的保护作用,观察IR及IPC过程中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内二醛(molondial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mxide dismutase,SOD)含量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了解此过程中冠脉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O synthase,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化成酶(endothelial NO aynthase,eNOS)蛋白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延迟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ocondition-ing,IPC)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冠脉内皮的保护作用,观察IR及IPC过程中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ehyde,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了解此过程中冠脉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NO synthase,i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 synthase,eNOS)蛋白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