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5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MRI在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多发性骨髓瘤的MRI征象,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征象.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在T1WI低信号,STIR序列高信号,本组19例均在MRI检查中发现异常,其中3例X线、CT检查中无异常表现,MRI发现骨髓侵润.结论 X线、CT检查仅能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出现骨质破坏的病灶,不能显示早期仅有骨髓侵润的病例,目前MRI是诊断早期骨髓瘤最佳的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动态脑电图变化。方法:对167例热性惊厥患儿的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小儿热性惊厥动态脑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体温、家族遗传史、出生史、发作持续时间、反复发作密切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脑电图改变对小儿热性惊厥的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构建SCP动物模型,以期最大程度地模拟SCP的神经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探讨模型的评价方法。方法:清洁级5日龄W istar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而对照组仅切开颈部皮肤。检测方法分两部分:①两组各取20只新生大鼠,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期测量体重,术后25天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及数据统计分析;②两组各取16只新生大鼠,分别在术后不同时期对脑组织切片、HE染色及光镜观察。结果:①对照组存活率为100%,实验组存活率为85.71%。②术后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悬吊试验中、斜坡试验中、旷场试验中、拒俘反应试验中、肌张力测试中、不自主运动测试中,各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显示,均P<0.05,表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HE染色光镜观察,实验组脑组织病理改变为小胶质细胞浸润;星形胶质细胞肥大、增生;脑白质结构稀疏、紊乱;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形成,囊间少突胶质细胞减少;侧脑室扩大且形态多不规则等,对照组无异常。结论:①结扎5日龄新生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经神经行为学检测为成功构建痉挛型脑瘫动物模型;其脑损伤的部位主要在白质,该模型对脑瘫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rhG-CSF)在早产儿感染合并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应用方法 .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早产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应用重组粒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和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第4天进行血液学检测.结果 两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得到了提高,但实验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粒细胞生成素在早产儿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中能安全实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6.
POLG基因新复合杂合突变致Alpers-Huttenlocher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患儿,男,11个月,因左侧肢体抽搐4 h入院。入院4 h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持续抖动,无颜面青紫,无意识障碍。近期无发热、呕吐等。出生史正常。患儿3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独坐,8个月会爬。父母非近亲结婚。患儿姐姐10月龄起病,表现为持续性部分性癫癎、伴肝功能酶学升高,脑电图提示多灶起源的部分性发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探讨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7月收治的76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病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保肝、退黄以及维生素K1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实施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sA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汁酸(TBA)水平以及肝脏回缩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护理。方法:通过5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改善呼吸,及时使用止喘药,抑制气道炎症的适当治疗及对患者的临床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哮喘患者无一例死亡。结论:做好支气管哮喘发作持续状态患者的护理工作,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9.
幽门螺杆菌(H.pylori)体外抑菌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就H.pylori气体环境的制造、培养基的选择、H.pylori的鉴定、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四个方面略作总结,以为此类实验的方便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胃肠间质瘤伴癌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伴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8例胃肠间质瘤伴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免疫表型.[结果]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高分化2例,中分化2例,低分化4例.胃肠间质瘤细胞形态;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免疫表型:8例CD34表达均阳性.6例CD117阳性,4例SMA阳性.4例S-100阳性.3例Desmin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同时发生非常少见,多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病检发现.应特别注意术中探查,考虑该病例的多样性和GIST的特殊性,防止漏诊、漏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