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9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一家三口人及宠物猫同患羊毛状小孢子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主诉全身散发圆形红斑伴瘙痒半月余,于2003年7月19日就诊于我科。患者于半月前首先于双前臂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水疱,伴剧烈瘙痒,搔抓后形成圆形、鲜红色的斑片,逐渐向周围扩大。随后面部、颈部、上胸部及双小腿均出现同样皮损。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明确的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疾病记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上胸部、双侧前臂及双小腿可见散在分布,界限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炎性红斑,色鲜红,皮损米粒至蚕豆大小不等。部分皮损呈环状,边缘较窄,稍隆起,可见小的丘疹水疱,炎症较重,中央炎症稍轻,上覆少量细薄白色鳞屑。  相似文献   
112.
HAX-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志芳  郝飞 《重庆医学》2007,36(12):1206-1208
HAX-1(HS1-associated protein X-1)是Suzuki等[1]首先于1997年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发现的和Src酪氨酸激酶的底物HS1(hematopoietic cell-specific Lyn substrate 1, HS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13.
患者男,24岁,因左侧面部结节5个月.于2006年2月14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于5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面部一粟粒大淡黄红色丘疹,皮损缓慢增大,颜色略加深,无自觉不适。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者,亦无高血脂及神经纤维瘤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4.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志芳  刁庆春 《医学综述》2004,10(2):121-123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lligoid,B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以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为特点,常发生于老年人,多伴有瘙痒症状。组织学上表现为以嗜酸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表下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以IgG及C3沿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着。该病可持续数月到数年,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约75%的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得到临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人毛乳头细胞造血干细胞(HSPC)016基因功能序列,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方法:采用PCR技术从pcDNA3.1( )/HSPC016中扩增出目的基因克隆至pMD18-T载体,酶切回收目的片段连接至表达载体pET-28a( )。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化工程菌E.coliBL21,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对目的蛋白N-端氨基酸测序鉴定后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兔抗HSPC016多抗血清,以双向免疫扩散、ELISA、Westernblotting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7200的HSPC016蛋白,目的蛋白N-端氨基酸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双向免疫扩散显示兔抗HSPC016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6;ELISA分析兔抗HSPC016血清的滴度可达320000EU;Westernblotting显示抗血清可与原核表达的HSPC016蛋白特异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兔抗HSPC016多抗血清,为进一步研究HSPC016蛋白的结构与生物学意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6.
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工人.因右侧面部包块7年.于2008年4月2日入院.皮损初起约鸡蛋大小,曾服"抗生素"及"消炎片"(具体不详)治疗,无好转,包块渐增大,伴反复双侧颌下、耳后淋巴结肿大.入院检查:生命征平稳,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部耳前,自颧弓至下颌角可见一5 cm×7 cm包块,表面轻度色素沉着,皮纹明显、皮沟加深(图1),无破溃、糜烂和渗出,皮温不高,与周围边界不清,质地偏软,无压痛.  相似文献   
117.
皮肤病学是一门具有专科特色、病种繁杂且以形态学为主要表现、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学科,见习教学一直是临床皮肤科医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关系到下一步皮肤科实习和临床工作的开展。笔者在总结以往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图库展示结合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法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皮肤科的临床见习教学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119.
目的评价自体全血注射治疗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阳性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在临床病史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及ASST;选择ASST阳性且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阴性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规则口服氯雷他定片,并尝试逐渐减量至可控制症状的最小服药量;治疗组同时接受每周1次的自体全血注射治疗,连续治疗12周。在治疗后的第3和6个月评价所有患者荨麻疹疾病活动程度(U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和每月抗组胺药物总服用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UAS、DLQI、累计抗组胺药物总量以及治疗前后ASST诱导的风团/红晕直径行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第3个月、第6个月时的UAS分别为5.73±0.51、1.57±1.42、0.69±0.92;对照组分别5.32±0.79、3.65±1.53、2.65±1.61,经秩和检验,两组在治疗前U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较,治疗后第3和第6个月,两组UAS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UAS改善程度分别为69%和35%;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81%和5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抗组胺药物平均月需量(第3个月平均8.63片,第6个月平均3.83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分别为16.85片和15.27片)。结论自体全血注射联合抗组胺药治疗可有效改善ASST阳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UAS和DLQI,且可显著减少患者对抗组胺药物的总需求量。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自制祛疣煎剂联合外用药物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采用自制祛疣煎剂联合外用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潘生丁及甲氰咪胍口服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9.65%,对照组总有效率45.00%,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疣煎剂联合外用药物治疗扁平疣安全有效,是治疗扁平疣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