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4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颗粒细胞瘤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告1例颗粒细胞瘤。患者男,29岁。颈部结节1年。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肿瘤细胞簇集成团,瘤细胞体积大,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PAS染色示瘤细胞周围绕以耐淀粉酶膜。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阳性,提示肿瘤来源于施万细胞。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不同体重类型代谢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差异。方法选取因胸痛入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代谢综合征的患者240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超重或肥胖组(BMI≥25kg/m^2)与正常体重组(BMI〈25kg/m^2)。比较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和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超重或肥胖组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冠脉正常发生率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两组患者冠脉单支、双支病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发生冠脉多支病变的超重或肥胖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结论冠脉综合征合并肥胖患者更易于发生冠脉多支病变,对于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53.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析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探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32例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一期梅毒血清固定者占1.85%(1/54),二期梅毒占11.11%(6/54),隐性梅毒占87.04%(47/54);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51例均应用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2例因青霉素过敏应用四环素替代治疗,1例一期梅毒应用罗氏芬治疗;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D4+细胞比例(32.37±5.49)及NK细胞比例(18.39±7.93)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7.34±8.19,P〈0.05;22.84±8.47,P〈0.05)。结论隐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高。CD4+T细胞及NK细胞减少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54.
银屑宁胶囊是在已故著名老中医郭仲轲教授治疗银屑病经验方“生元饮”基础上,经剂型改革,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为探讨其作用机理,我们应用Bonder等提出的雌激素周期小鼠阴道上皮模型,Jarrett等提出的鼠尾鳞片模型,观察了银屑宁胶囊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鉴于银屑  相似文献   
55.
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因躯干和四肢反复出现红斑,丘疹、结节3年,于2004年6月28日至我院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散在孤立的红色丘疹、结节,皮损大小不等,中央有坏死结痂,愈后留有色素沉着和瘢痕。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痘疮性苔藓样糠疹,未予治疗,皮损数周后消退。  相似文献   
56.
刘玉笰  肖尹  李敬  关杨  韩凤娴  毛舒和 《天津医药》2004,32(11):710-711
患者女,34岁。因周身红斑、水疱、糜烂、渗出伴瘙痒3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1年7月10日收入院。患者20d前因头面、躯干和四肢红斑、水疱、大疱、糜烂及结痂伴口腔黏膜糜烂,自觉瘙痒、疼痛入日本某医院住院治疗。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性水疱,疱腔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及少数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层水肿,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细胞间IgG沉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41.9ku。诊断:寻常型天疱疮。治疗:倍他米松0.9mg/d(相当强的松7.5mg),氨苯砜100mg/d,躯干、指、掌部仍有水疱、血疱及大疱。入院第5天加至强的松30mg/d,皮疹面积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57.
正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granulomatous slack skin,GSS)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低度恶性的一型,临床罕见,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主因右臀部结节、斑块10余年,局部破溃疼痛3个月,于2014年5月22日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臀部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肤色或黄红色的丘疹、结节,偶有痒痛感。皮损数目逐渐增多,并有融合倾向。患者曾在多家医院就  相似文献   
58.
59.
患者女,58岁,因颈部、双上肢丘疹、红斑伴痒1年余就诊。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颈部出现红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治疗。后丘疹逐渐增多,累及双上肢及后背,伴瘙痒。曾多次被诊断“湿疹”,应用抗组胺药物口服,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皮疹无明显好转,且逐渐增多,瘙痒加重,来深圳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诊治。患者从事室内工作,否认长期日光曝晒史。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肝肾疾病、糖尿病及结核等疾病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60.
气球状细胞恶性黑素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40岁。背部黑痣20余年,扩大伴瘙痒半年,于2004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背部见一5分硬币大暗褐色斑块,中央稍隆起,边缘有不规则色素沉着(图1A)。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瘤细胞呈巢状位于表皮下部及真皮上部,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淡染,呈气球状,胞质内有磊量黑素颗粒,核深染,有明显异形性,可见核分裂像图(1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100蛋白、HMB45阳性(图1C、D)。诊断:气球状细胞恶性黑素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