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617篇
  免费   16066篇
  国内免费   9570篇
耳鼻咽喉   1323篇
儿科学   2186篇
妇产科学   999篇
基础医学   10182篇
口腔科学   2972篇
临床医学   17903篇
内科学   13764篇
皮肤病学   1455篇
神经病学   4296篇
特种医学   650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2702篇
综合类   41155篇
现状与发展   34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5841篇
眼科学   2258篇
药学   18585篇
  238篇
中国医学   16202篇
肿瘤学   7638篇
  2024年   609篇
  2023年   2206篇
  2022年   5296篇
  2021年   7020篇
  2020年   5971篇
  2019年   3444篇
  2018年   3595篇
  2017年   4618篇
  2016年   3597篇
  2015年   6395篇
  2014年   8041篇
  2013年   9736篇
  2012年   13588篇
  2011年   14613篇
  2010年   12844篇
  2009年   11114篇
  2008年   11343篇
  2007年   10916篇
  2006年   9817篇
  2005年   7676篇
  2004年   5470篇
  2003年   4727篇
  2002年   3889篇
  2001年   3416篇
  2000年   2361篇
  1999年   1057篇
  1998年   431篇
  1997年   443篇
  1996年   362篇
  1995年   305篇
  1994年   245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218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99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粥样斑块慢性聚集并沉积于大中型动脉内膜,导致严重的狭窄和血运障碍,引发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纳米药物相对于传统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广泛受到关注。本文重点综述几种纳米靶向颗粒(系统)和外泌体靶向载药系统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应用,简述代表性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对其靶向性进行分析,并概述纳米药物的益处和内在挑战。尽管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和完善的挑战,但是纳米颗粒和外泌体靶向载药治疗的前景广阔,并有望将其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992.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患有多种慢病已成为老年人的常态,老年多重慢病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但鲜有对其研究进展及热点进行分析。目的 分析国内外老年多重慢病的研究热点,揭示近十年来(2010—2021年)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研究前沿的热点主题,为相关研究者追踪前沿信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APA-PsycINFO美国心理学会数据库中老年多重慢病领域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2021年。使用CiteSpace 6.1.3、PASW 18、BICOMB 2.04等软件对文献的发文量趋势、来源、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并绘制战略坐标图对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老年多重慢病相关文献9 392篇,其中外文文献5 776篇,中文文献3 616篇。2010—2021年老年多重慢病领域中外文献发文量均呈指数型增长,中文文献年增长率为13.27%,外文文献年增长率为15.84%,该领域正处于发展阶段。中...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上调Mg2+/Mn2+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F(PPM1F)对鼻咽癌HONE-1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鼻咽癌HONE-1细胞分为pcDNA3.1组(转染pcDNA3.1质粒)和pcDNA3.1-Flag-PPM1F组(转染pcDNA3.1-Flag-PPM1F质粒)。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组细胞中PPM1F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组细胞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2组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2组细胞中迁移细胞数。 结果 与pcDNA3.1组比较,pcDNA3.1-Flag-PPM1F 组细胞中PPM1F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PPM1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细胞中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和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 结论 上调PPM1F表达能够抑制鼻咽癌HONE-1 细胞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细胞间的黏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测量不同脊柱组织的电阻抗,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电阻抗数据的组织分类算法并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寻找不同组织电阻抗分类阈值。 方法 取离体脊柱组织,应用电化学分析仪采集10~100 kHz频率范围内皮质骨、松质骨、脊髓、肌肉、髓核的电阻抗。将两只猪采集的数据集分别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应用主成分分析降维至二维数据,训练和验证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建立的分类算法,应用集成学习的方法计算不同组织分类的电阻抗阈值。 结果 5种组织在10~100 kHz的测量频率内,电阻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主成分分析降维的数据集建立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识别不同组织的准确率为100%。应用集成学习建立的多个分类器计算出了不同组织的电阻抗分类阈值。 结论 基于支持向量机可以实现脊柱术区组织电阻抗的准确识别,有望应用于临床协助医生提升组织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SNHG6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小鼠左心室心肌的影响。 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构建成AMI小鼠后随机均分为AMI组、AMI+SNHG6组、AMI+miR-101-3p组、AMI+SNHG6+miR-101-3p组、AMI+miR-101-3p+TGFBR1组,另设正常小鼠6只为假手术组。qRT-PCR检测AMI小鼠SNHG6、miR-101-3p表达水平。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马松和天狼星红染色法以及免疫组化分析各组小鼠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变化。将H9C2细胞株分为阴性对照组(转染空质粒)、SNHG6组(转染质粒SNHG6)、miR-101-3p组(转染质粒miR-101-3p)。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TGFBR1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预测并验证SNHG6/miR-101-3p/TGFBR1荧光素酶活性及调控机制。 结果AMI小鼠较假手术组SNHG6表达显著增加,miR-101-3p降低(P<0.05)。与AMI组比较,AMI+SNHG6组小鼠LVEF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AMI+miR-101-3p组LVEF升高,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P<0.05)。AMI+SNHG6+miR-101-3p组较AMI+SNHG6组LVEF升高、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P<0.05),而AMI+miR-101-3p+TGFBR1组较AMI+miR-101-3p组LVEF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显示,miR-101-3p组SNHG6、TGFBR1野生型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SNHG6抑制miR-101-3p上调TGFBR1加重AMI小鼠左心室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发生现状,探讨抑郁在家庭环境与NSSI间的作用机制。  方法  数据来源于成都儿童正向成长队列(Chengdu Positive Child Development, CDPD),于2020年6–7月成都市中小学因新冠疫情关闭解封后,采用蓄意自伤量表(Deliberate Self-Harm Inventory, DSHI)、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Chinese Family Assessment Instrument, C-FAI)、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 CES-DC)进行现场问卷获得3595名初中生调查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年级和性别初中生的NSSI发生率,利用SPSS PRECESS组件Model 58检验分析性别调节下抑郁的中介作用。  结果  ①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初中生的NSSI发生率为49.67%,九年级学生的NSSI发生率(80.70%),高于八年级(33.82%)和七年级(32.32%),初中女生的NSSI发生率(54.75%)高于男生(44.52%);②家庭环境(r=0.34, P<0.001)、抑郁(r=0.50, P<0.001)与NSSI呈正相关;③抑郁在家庭环境对NSSI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4.64%;与男生相比,初中女生在家庭环境与抑郁、抑郁与NSSI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初中生NSSI发生率较高,提示应改善家庭环境,关注性别差异,加强抑郁的早期筛查和干预,以减少NSSI发生。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通过严格设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定点斜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为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提供更为有效、成功率更高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定点斜扳法和传统斜扳法两种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腰椎活动度(ROM)评分、压痛值、红外热成像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在VAS和ROM评分、压痛值、温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和ROM评分、温度较治疗前下降,压痛值上升,试验组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2%,优于对照组的62%(P<0.05)。[结论] 与传统斜扳法相比,定点斜扳法力量集中,成功率高,可操作性强,能极大减轻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部的活动度,对于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疗法在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治疗方面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51例(102只眼)假性近视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27例(54只眼),单纯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治疗;治疗组患者24例(48只眼),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雾化、中药眼贴和耳穴埋籽等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并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1)治疗组1例因中药雾化过敏导致脱落,最终纳入23例(46只眼)。2)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视力较对照组有一定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治疗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对照组有一定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治疗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可以增加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短期观察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尼可地尔对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诊断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加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细胞因子水平、心功能各项指标。随访1年患者心功能情况、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降低,射血分数(EF)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础BNP、细胞因子、超声心能指标(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1年后观察组IL-1β、IL-6、TNF-α、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EF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对照组共有7例发生终点事件,观察组共有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