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1.
背景: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程度的增加参与了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含量及其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程度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胰岛素皮下注射,并配以高脂饮食,构建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正常饲料喂养。结果与结论:干预6周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其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蛋白表达下调及其丝氨酸307位点磷酸化蛋白表达上调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基因敲除小鼠可通过增加线粒体生物功能、脂肪酸氧化、氧化磷酸化等代谢途径来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 目的:构建高脂饮食致肥胖模型小鼠,观察脂肪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 mRNA表达水平变化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分别喂养14周后,测量2组小鼠体质量,选取高脂饮食组中体质量大于对照组小鼠平均体质量20%的小鼠作为肥胖组小鼠。 结果与结论:高脂饮食组小鼠中有12只符合标准计入肥胖组。肥胖组小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肥胖组小鼠脂肪组织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 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 < 0.05);且小鼠脂肪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 mRNA表达水平与三酰甘油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0.526,P < 0.05;r=0.465,P < 0.05),而与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无相关性(P > 0.05)。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HbA1c在糖耐量正常(NGT)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健康体检和糖尿病筛查者进行75gOGTt试验,同时检测HbA1c、血尿常规、FPG、2hPG及血生化,所有参加者进行人体学测量。将174名NGT人群的结果纳入分析,比较HbA1c在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的差异,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HbA1C与年龄、FPG和2hPG的相关性;根据HbA1C结果分为≤5.6%和5.7%~6.4%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NGT人群的HbA1c呈正态分布,结果是(5.62±0.38)%,95%CI为4.88%~6.36%;不同性别间HbA1C无统计学差异;青年组(16~44岁)的HbA。C及FPG分别与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79岁)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2hPG无统计学差异;HbA1c≤5.6%和5.7%~6.4N组的年龄、血TG水平、FPG和2hP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结论应建立本实验室HbA1c的正常参考值范围;NGT人群的HbA1c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并与FPG呈正相关;处于高危HbA1c范围的非糖尿病人群应加强对FPG、2hPG和TG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酯酶192G1n/Arg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104例健康对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和80例2型糖尿病、96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DH)患者PONl—192位点的多态基因型。测量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及载脂蛋白B。结果 (1)中国汉族人PONl—192位点QQ、QR、RR基因型频率及Q、R等位基因频率:2型糖尿病合并CH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2)中国人与白种人PONl—192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别非常显著。(3)含R等位基因的基因型QR、RR是2型糖尿病合并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氧磷酯酶192G1n/Arg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CHD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酯酶 192Gln/Arg基因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法检测 10 4例健康对照者 (作为正常对照组 )和 80例 2型糖尿病、96例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CDH)患者PON1 192位点的多态基因型。测量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及载脂蛋白B。 结果  ( 1)中国汉族人PON1 192位点QQ、QR、RR基因型频率及Q、R等位基因频率 :2型糖尿病合并CH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 2 )中国人与白种人PON1 192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别非常显著。 ( 3)含R等位基因的基因型QR、RR是 2型糖尿病合并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氧磷酯酶 192Gln/Arg基因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CHD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2例病人,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3岁和28岁。卧位心电图检查发现 P-R 间期分别0.40s 和0.38s,改为立位、运动2min 后及静脉推注2mg 阿托品2~3min 后,其 P-R 间期分别缩短至0.20~0.28s 和0.20s,再改为卧位其 P-R 间期也重新延长。诊断为卧位性房室传导阻滞。对其发生的机理、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以PCR-RFLP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TagⅠB多态性。CETP基因第1内含子TagⅠ B2B2基因型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的保护性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文章主要研究住院医师结业考核中标准化病人应用及模拟质量评分现状,以促进标准化病人在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中的质量提升。方法通过标准化病人在住院医师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中应用现状及模拟质量评价问卷对2019年山东、北京部分结业住院医师进行调查,对比两地区住院医师对标准化病人的了解程度、模拟质量、考核影响程度。结果住院医师对标准化病人较为了解,认为标准化病人在住院医师结业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模拟质量评分较高,其模拟质量对考核结果有影响。结论加强标准化病人队伍建设及提升模拟质量有助于提高住院医师结业考核规范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或不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水平有无差异.方法 选择PCOS患者109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36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腰臀比、体质指数,进行多毛、痤疮评分;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总睾酮、雌二醇、泌乳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脱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8am及4pm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计算LH/FSH比值、游离雄激素指数(FAI)、4pm/8am ACTH比值、4pm/8am皮质醇比值、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率.测定空腹血糖和胰岛素,采用稳态模型法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分泌功能(HOMA-β);并行卵巢超声检查.比较PCOS患者和对照组临床生化特征和ACTH、皮质醇水平的差异;将所有的PCOS患者分为高雄组(FAI≥4.5)和非高雄组(FAI <4.5),比较两组的临床生化特征和ACTH、皮质醇水平.为排除肥胖因素对ACTH、皮质醇结果的影响,又选取了体质指数正常(BMI在18.5~23.9 kg/m2)的PCOS患者与健康对照进行对比.结果 (1)PCOS组较对照组LH、LH/FSH、总睾酮、DHEAS、FAI水平显著升高(P<0.01),ACTH-8am、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显著升高(P<0.05),SHBG显著降低(P<0.01),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雄组较非高雄组总睾酮、FAI水平显著升高(P<0.01),ACTH-8am、ACTH-4pm和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显著升高(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质指数正常的PCOS患者ACTH-8am水平、ACTH昼夜节律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质指数正常的高雄组PCOS患者较非高雄组PCOS患者ACTH-8am水平仍显著升高(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存在血浆ACTH水平异常,伴高雄激素血症患者异常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