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5篇
肿瘤学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本文对仙居县钩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从蛙和鼠类中检出钩体菌株,携带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蛙类带菌率1.27%,室外鼠7、8月带菌率最高(30.91%、36.51%),流行区(22.25%)和非流行区(19.14%)无显著性差异,黑线姬鼠和黄毛鼠为主要带菌鼠种。病人血培养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检测表明;人间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七日热群为主。提示:鼠和蛙类为本县钩体病的主要宿主动物,目前的山区非流行区为潜在疫区。  相似文献   
22.
为进一步了解本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以利防治工作,于1988年1月至1990年12月,参照全国鼠情监测网工作方案,对鼠种组成、鼠密度进行调查,并作了鼠类携带EHFV检测,分析了与人间疫情的关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流行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肝炎分型三间分布、疫苗效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为106.2/10万,1998年起位居法定传染病的首位。甲肝疫苗应用,使0—9岁组发病率从170.8/10万下降到1.6/10万,削平了儿童发病高峰。乙肝疫苗接种后,相应年龄组的发病率从43.7/10万下降到6.3/10万;HBsAg携带率下降到2%。结论 疫苗接种是防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措施,乙肝成人免疫和加强免疫是控制乙肝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蛏子、水体及物体表面等外环境中的存活力,为防控甲型副伤寒的流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活蛏养殖在适量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海水中,观察不同温度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蛏体内的存活时间;在海水、井水、河水、污水、自来水中加入适量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后保存,分别观察不同温度情况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存活时间;在玻璃表面污染适量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自然干燥后,置于不同温度保存,观察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存活时间。结果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4~8℃养殖的蛏子体内可存活10d以上;在井水、河水、污水中可存活3d,在自来水中〈6h,在27℃以下海水中存活3~5d。在27℃以上海水中可存活1~2d,在干燥非吸水性物体表面存活1~2d。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实验蛏体内可存活至蛏子死亡,在温度较低海水中的存活时问比井水、河水、污水、自来水长,环境温度越高死亡越快。  相似文献   
25.
5类市售食品5种致病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市场生肉类、熟食类、牛牛奶、贝壳类、鲜榨果汁129份,检测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MPN、沙门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结果: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4.1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1.3%,其中53.8%菌株检出肠毒素基因;60%贝壳类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MPN在60-11000+/100g;沙门菌检出率为2.3%;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结论:市售食品污染严重,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26.
外环境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选择最佳增菌液、增菌时间、分离平板 ,提高外环境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方法〕11种不同种类不同产地沙门菌增菌液用不同来源不同菌量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作增菌效果比较 ;制备贝壳类海产品、大便、水模拟标本作不同增菌液不同菌量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比较 ;不同菌量模拟标本三种平板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效果比较 ;模拟标本不同增菌时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比较。〔结果〕11种增菌液 ,其中一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不生长 ,二种较差 ,八种较好 ;在模拟标本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比较中 ,亚硒酸盐增菌液对海产品、大便标本增菌效果较好 ,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对水样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增菌效果较好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沙门菌显色平板上菌落特征明显 ,分离效果优于SS平板 ;贝壳类海产品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模拟标本 37℃增菌 6h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量最多。〔结论〕贝壳类海产品用亚硒酸盐增菌液 37℃增菌 6h ,水样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 4 2℃增菌 12~ 18h,用沙门菌显色平板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分型情况。方法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分型。结果根据细菌染色体DNA的XbaⅠ酶切图谱,可将台州地区患者中分离的6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成9个PFGE型别(X1~X9)。来自温岭菌株有6个PFGE型,三门菌株有4个PFGE型,玉环菌株仅有2个PFGE型,其中X2为优势菌型。结论分型研究表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核型上虽在台州地区存在着县区性差异,但均以X2为主要流行菌型,从而提示了同一个克隆群内的菌株广泛传播可能是造成台州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
台州市1995~2004年伤寒流行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伤寒、副伤寒是台州市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每年均有局部爆发和流行,给当地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为探讨本地区该病的流行特点、流行因素,进一步研究防治对策,以降低流行强度,减少疫情造成的危害,本文对近10年来我市伤寒的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9.
自从1987年我县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爆发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钩体宿主动物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培养基:采用切尔斯基培养基,使用时加入5-氟脲嘧啶025mg/ml。12 13群15型钩体标准血清:由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提供。13 培养与检测:固定鼠尸,采用背式解剖法,以无菌操作取鼠双肾组织约米粒大两颗分别接种于两管切尔斯基培养基,置28℃生化培养箱培养四周,每周镜检一次,发现阳性者及时移种,待生长良好后,采用凝溶试验,用已知标准血清鉴定菌型。2 结果与讨论表1 …  相似文献   
30.
我县于1974年发生首例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1981年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1987、1989年曾出现暴发流行,其中1987年发病率高达58.66/10万,病死率1.69%,是严重危害我县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钩体病在我县的流行特征、规律及防制措施,我们在开展人间疫情监测的同时,于1992~1997年开展了钩体宿主动物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监测点的选择:按地理景观、海拔高度及疫情,选择杨府、怀仁、下各、白塔、朱溪、横溪等6个乡镇(按1992年建制)为流行区监测点;淡竹、溪港、陈岭等3个乡为非流行区监测点。2.标本采集(1)鼠类:活鼠标本在流行区用鼠笼捕获采集颈动脉血,处死后即作肾组织培养;死鼠标本分别捕自流行区和非流行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