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6篇
内科学   150篇
预防医学   25篇
  2022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了解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人畜病情和相关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疫情特征及变化情况。结果201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以及居民感染率分别为7.78%和0.54%,家畜感染率为0.97%,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2011年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98.30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222 6只/0.1 m2,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3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有螺地带敞放家畜12 422头,比2010年上升46.99%。结论201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较2010年下降不明显。仍需加大家畜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9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我国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1],其中,至少有3000万来自血吸虫病疫区的人口作为传染源流向各个城市[2-3],对仍有钉螺孳生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或控制地区带来潜在的传播威胁[4].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血防工作在流入地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监测工作[3-5].为了解流动人口的血防知识情况,探索针对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防控对策,笔者于2009年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对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的血防知识和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3.
2005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疫情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描述和分析2005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和突发疫情的特点和流行趋势。方法根据急血周报告、零报告制度,对网络直报数据和突发疫情报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全国共报告急血病例564例,其中确诊病例460例,临床诊断病例104例。湖区5省报告515例,山区2省49例。血吸虫病突发疫情6起,病例55例。全国报告输入性病例3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2%。全国急血病例以散发为主,但突发疫情较为集中。急血病例多为农民和中小学生,主要感染方式为生产生活和嬉戏接触疫水。结论长江流域的江洲湖滩地区是急血、特别是突发疫情的重点地区,应该做好重点人群的防护。  相似文献   
94.
目的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相关文献的定量分析,系统描述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进程中防治策略的发展状况及演变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制订更适宜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与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的文献,收集历年出版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资料汇编》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总结每一阶段出现的新方法对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影响. 结果 文献分析显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侧重于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研究、钉螺的生态分布以及灭螺方法和药物的研究;第二阶段(1979-2003)侧重在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以及流行规律、家畜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研究;第三阶段(2004 2013)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血吸虫病防治现状以及防治策略的转变、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在现场的防治效果. 结论 血吸虫病防治领域新方法的出现,对不同时期防治策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我国下一步达到传播阻断乃至消灭血吸虫病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5.
日本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繁殖及其消长 ,与植被、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有助于确定和描绘钉螺孳生地 ,监测孳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产生反映疾病危险性的地图 ,用于该病的控制项目。因此 ,这两者的结合给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了崭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方法抽样调查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血吸虫流行区血吸虫病及血防条例的知晓情况,改水改厕实施情况以及人畜粪便管理的相关内容。结果98.9%的居民知晓血吸虫病,89.8%的居民知晓《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知晓途径主要为宣传标语或资料(43.56%);95.1%的居民支持人畜粪便的管理,45.3%的居民使用自来水,47.6%仍然使用井水作为日常用水;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居民占51.1%,使用简易厕所的居民占40.0%;山区改水改厕情况落后于湖区。结论《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宣传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97.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疫区人民健康,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被忽略的热带病。经过积极防治, 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近年来, 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 全球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血吸虫病不但对已控制地区构成威胁, 而且可能形成新的流行区。本文对3种主要人体血吸虫病 (日本、 埃及、 曼氏血吸虫病) 的全球流行现况、 临床特征、防治方法进行阐述, 并且对3种人体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描述, 为今后研究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目的 分析2005-2012年湖区5省急性血吸虫感染 (急感) 发病时间及空间聚集性, 为制定防治策略和采取有效 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湖区5省急感病例基本信息, 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急感的流行 季节及时间聚集性进行分析, 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病例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急感发病具有较强的季节 性, 集中度为0.758, 其发病高峰日为8月10日左右。急感病例分布图提示急感病例在空间上高度聚集于鄱阳湖、 洞庭湖及 长江流域周边5省的23个县,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间急感空间自相关系数I = 0.16 (P = 0.01)。结论 结论 湖 区5省急感发病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空间上呈聚集状态, 可据此将防控关口前移, 在高聚集区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 措施。  相似文献   
99.
目的 了解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副反应状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在湖北、江西、安徽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6~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间接血凝免疫诊断试剂筛查,血检阳性者进行改良加藤法检查以确诊.对血检阳性者及部分自愿服药的正常人共计509名给服吡喹酮并调查药物的味道,对460例服药前无副反应相关症状的化疗对象随访副反应情况,对104例粪检阳性者在化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考核.结果 84.7%(144/17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没有味道或者很轻,而吡喹酮素片对照组有92.9%(315/339)的被调查者认为药物味道较重.在化疗后1~2 h,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副反应率为20.30%(27/133),吡喹酮素片对照组副反应率为83.18%(272/327),两化疗组间副反应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316,P<0.05).其中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在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副反应率分别为15.79%(21/133)、9.77%(13/133)、2.26%(3/133),而吡喹酮素片对照组在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副反应率分别为81.65%(267/327)、49.24%(161/327)、12.84%(42/327),3个系统的副反应率在两化疗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神经肌肉系统=175.188,χ2消化系统=62.601,χ2心血管系统12.010,P值均<0.05);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6%(3/133)、0.92%(3/327),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235).化疗后第2天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和素片对照组的副反应率分别下降为3.01%(4/133)、38.53%(126/327),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8.852,P<0.05).在化疗后2周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的副反应率均已分别下降为0.75%(1/133)、0.61%(2/327),两组间已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642).化疗后3个月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的粪检阴转率分别为84.91%(45/51)、82.135%(42/53),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536,P=0.215).结论 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降低了味道及化疗对象的副反应发生率,其疗效与吡喹酮素片对照组等效.在进一步扩大现场验证的基础上,可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0.
长丘山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人群血防知识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丘山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人群血吸虫病防治(血防)知识知晓情况。方法在四川省长丘山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居民及学生进行抽样,应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50名居民和209名学生。各项血防知识知晓率〉90%的居民占60.00%(其中女性“血吸虫病治愈后再接触疫水是否还会感染”和“主要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知晓率均为75.40%),血防态度正确率为99.30%~100.00%,血防行为正确率均〉80%。学生问卷中,除“钉螺的外形大小”和“一年之中最容易感染血吸虫的月份”外,其余血防知识知晓率均〉90%,态度和行为正确率也均〉80%。结论当地居民和学生血防知识知晓情况已达到国家2008年的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