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目的探讨HMGB1在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和血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组24只,采用腹腔内注射D-Gal N(400 mg/kg)+LPS(100μg/kg)的方法诱导急性肝衰竭,同时对照组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大鼠均在4、8、12小时时间点取血液及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LT、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浓度,RT-PCR法检测肝组织HMGB1 m 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MGB1的表达。结果 D-Gal N(400 mg/kg)+LPS(100μg/kg)的方法能成功诱导急性肝衰竭模型。对照组血清HMGB1浓度及肝组织HMGB1 m RNA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低,而模型组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对照组肝细胞核与胞浆中仅见少量HMGB1蛋白表达,模型组肝组织HMGB1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升高。结论急性肝衰竭时血和肝组织中HMGB1水平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且两者变化与肝损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测定。对5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PTA呈显著正相关(r=0.475,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无相关性(r=0.014、-0.214,P>0.05);27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与23例HBV DNA≥1×105copies/ml者血清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例HBeAg( )/HBeAb(-)者与43例HBeAg(-)/HBeAb( )者血清sICAM-1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存活组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sICAM-1参与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损伤过程,并与患者病情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无相关。  相似文献   
33.
我院1996~1998年共收治戊型肝炎136例,其中合并乙型肝炎感染者96例,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肝功能等生化改变以及临床预后等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组为96例乙型合并戊型肝炎患者,均系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86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8.6∶1,年龄18~53岁,平均34±6.58,以青壮年居多。发病季节以春夏居多,占72%。对照组为同期单纯型戊型肝炎住院患者,共随机观察  相似文献   
34.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心肌损伤6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心肌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以往常常以心电图和临床表现来衡量心肌受损的程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确切了解HFRS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我们对66例患者进行了心肌酶谱、心电图测定和临床观察,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66例均为本院1998年5月~2001年5月的住院患者,男48例,女18例,年龄17~63岁,平均(33.67±20.0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HFRS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HFRS特异性抗体阳性。既往均无心脏疾患。66例患者中危重型11例,重型20例,中…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硫代修饰的含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ODN)作为佐剂对慢性HBV感染者PBMC和CD4+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慢性HBV感染者20例分成两组,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各10例,用CoG ODN、HBsAg、M[CpG ODN+HBsAg]分别与同一感染者的PBMC和CD4+T细胞孵育,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两种细胞IFN-γ的分泌情况,以斑点数的多少来评价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 CpG ODN、HBsAg、MECpG 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8、339±429、375±496;与CD4+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1±4、5±16、5±12.在免疫耐受组,CpG ODN、HBsAg、M[CpG 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8、361±153、375±276;与CD4+ 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0±2、2±2、4±4.在免疫清除组,CoG ODN、HBsAg、M[CoG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21、289±345、405±656;与CD4+ 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2±14、8±40、7±30.PBMC与HBsAg、M孵育后IFN-γ斑点数比较统计分析P=0.720;CD4+ Tcell与HBsAg、M孵育后IFN-γ斑点数统计分析P=0.890,两种不同细胞中与M孵育后IFN-γ斑点数比较统计分析得P=0.000.结论 在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CpG ODN不显著增加HBsAg刺激PBMC和CD4+ T细胞分泌IFN-γ,但CpG ODN对PBMC刺激效果优于CD4+T细胞.  相似文献   
36.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由HBV-C基因区编码的一种非颗粒性的分泌型核壳蛋白,目前已证实HBeAg具有耐受原与免疫原双重作用,不参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感染细胞及装配,但在慢性乙型肝炎宿主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文章综述了HBeAg的生物学特征、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一般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7.
我们应用人未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1826)联合HBsAg刺激处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期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检测其分泌的干扰素(IFN)Y和CD8+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表面CD107a和CD107b的表达情况,研究CpG 1826对慢性HBV感染者免疫细胞的刺激,为CpG 1826联合HBsAg应用于临床中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核酸反复阳性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新冠复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分别诊断为新冠轻型和普通型,前期经过干扰素α-2b抗病毒、调节免疫、中药等药物治疗后,鼻咽拭子核酸结果显示反复阳性,时间超过3个月。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病毒治疗,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2周及6周后病毒核酸转阴,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可为治疗新冠长时间复阳患者提供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