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333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2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44篇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5(APOA5)与脂联素和空腹胰岛素(FINS)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2005年6月至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51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在此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44名健康对照者血清APOA5、脂联素、FINS和血脂,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APOA5和脂联素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30.06±115.80)μg/L对(324.43±151.79)μg/L,(3.03±1.85)mg/L对(4.12±2.48)mg/L,P均<0.05];冠心病组的FINS显著高于对照组[(9.85±5.94)mU/L对(7.85±3.04)mU/L,P<0.05].APOA5与三酰甘油(TG)、FINS、HOMA-IR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与脂联素不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APOA5和脂联素降低,FINS增高.APOA5不但影响血脂代谢,而且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22.
分散性主动脉瓣下狭窄(DSS)是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约占先天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8~30%.我们用 M 型超声心动图诊断2例,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刘某某,女,16岁.发现心脏杂音11年.体查:血压90/70,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收缩期震颤,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A_2减弱.X线胸片:左、右心室增大.心电图:左心室肥大劳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M 型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开放、关闭正常;左心室增大,室间隔左室面下左心室流出道内见异常线条状回声;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对称性肥厚.手术所见:升主动脉扩大,左室增大.切开升主动脉见主动脉瓣正常,左心室流出道内有一2.0×1.0cm 大小的白色膜状物,其基部横附于二尖瓣前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短期干预对高胆固醇血症兔体重和皮下脂肪量的影响 ,并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胆固醇饲料饲养 8周后 ,随机分为两组 :①高胆固醇组 :继续饲以高胆固醇饲料 4周 ;②治疗组 :在饲以高胆固醇饲料的基础上给予非诺贝特 (30mg·kg-1·d-1) ,共 4周。另选普通饮食 12周兔 (5只 )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 ,取皮下脂肪组织称量 ,并行前脂肪细胞培养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 PCR)测定脂肪组织和细胞PPARγ和PPARαmRNA的表达。结果 :高胆固醇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非诺贝特干预 4周未对血脂产生影响 ,但能降低体重及皮下脂肪量(均P <0 .0 5 ) ,RT PCR结果显示高胆固醇组脂肪组织PPARγ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0 .5 75± 0 .14 )∶(0 .4 2 5± 0 .0 8) ,P <0 .0 5 ],非诺贝特能降低高胆固醇饲养兔脂肪组织PPARγmRNA表达 [(0 .4 78± 0 .11)∶(0 .5 75±0 .14 ) ,P >0 .0 5 ],并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前脂肪细胞PPARγmRNA表达。 3组兔脂肪组织PPARα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诺贝特独立于降脂作用外 ,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兔体重和皮下脂肪量 ,其机制之一可能与下调脂肪细胞PPARγmRNA表达有关。这一作用可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其降脂治疗和达标的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治疗达标的因素。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1例,获取初始血脂水平以及在院期间接受降脂治疗的情况,通过电话、信函结合门诊复查形式进行随访,填答冠心病治疗调查问卷,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冠心病患者初始血脂异常率为60.6%,住院期间降脂治疗率为80.7%。(2)随访期间降脂治疗率为68.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9mmol/L者占65.3%。(3)达标与否和性别、年龄、学历、社会地位无关(P>0.05),但与经济收入、吸烟有关(P<0.05),并受到医疗质量、患者依从性、药效等影响。(4)所有接受降脂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肌酸激酶(CK)值无显著升高,且与初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降脂治疗仍存在很大治疗间隙和不少认识误区;达标与否和患者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吸烟等)有关,并受到医疗质量、患者依从性、药效、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降脂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恰当时,长期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5.
他汀类作为一种强效的调脂药,开创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纪元。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65岁以上)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心血管疾病是引发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为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患中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们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阐述老年人他汀类治疗的现状,并进一步展望他汀类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26.
患女,32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10年,腹胀、下肢水肿6年,发热1周于2004年2月入院。患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促,症状逐渐加重,1998年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1999年在当地医院考虑为渗出性心包炎,行心包开窗引流术治疗,引流液为漏出液,约1100ml,心包活检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玻璃样变,小血管增生并少量出血。术后症状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27.
高血压与血脂代谢紊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水平 《高血压杂志》2003,11(3):191-191
高血压与血脂代谢紊乱是目前公认的两大可控制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两大危险因素常有家族聚集性 ,且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 ,提示这两大危险因素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和环境基础。有人曾调查 5 8个家系中 131例高血压病人 ,发现在高血压家系中有显著的脂质异常聚集现象。而且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一至多种类型的脂质代谢紊乱 ,即总胆固醇 (TC)升高、甘油三酯 (TG)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升高 ,或HDL C水平降低。因此 ,曾有学者建议采用新的名词“家族性脂质异常高血压 (familialdyslipidemichypertension ,FDH)来描…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脂肪组织的分泌功能 ,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和他汀类药物对脂肪组织分泌白细胞介素 6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影响。方法 检测体外培养的人内脏及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在加用阿托伐他汀及血管紧张素Ⅱ作用前后白细胞介素 6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分泌水平。结果 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白细胞介素 6 (16 5 3± 339pg/ g组织 )高于皮下脂肪组织 (116 3± 733pg/ g组织 ,P <0 .0 1) ,内脏脂肪组织分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0 0± 30ng/ g组织 )也高于皮下脂肪组织 (6 8± 14ng/ g组织 ,P <0 .0 1)。内脏及皮下脂肪组织分泌的白细胞介素 6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85和 0 .6 9,P <0 .0 1)。内脏及皮下脂肪组织分泌的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3和 0 .71,P <0 .0 1)。血管紧张素Ⅱ使内脏及皮下脂肪分泌白细胞介素 6分别增加 19%和 18% ,使内脏及皮下脂肪分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分别增加 15 %和 14 % ;阿托伐他汀使内脏及皮下脂肪分泌白细胞介素 6分别减少 2 5 %和 2 1% ,使内脏及皮下脂肪分泌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分别减少 17%和 16 %。结论 人体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和纤溶物质存在差异 ,且与肥胖有关。血管紧张  相似文献   
29.
他汀类降脂药物临床应用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余年,临床上采用强效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在许多种类的人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充分肯定了大幅度降低胆固醇在冠心病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他汀类药物不仅通过强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阻断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对许多与胆固醇代谢相关或不相关的疾病产生有益作用。所以,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将可能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防治慢性心力衰竭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防治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大量的研究已充分地证明,这类药物通过有效地降低血浆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 (EH)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 ,对 2 4例EH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A组 )降脂前后和 2 0例血浆胆固醇水平正常的对照者 (B组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A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 10mg治疗 8周后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较B组明显减弱 [(2 .99± 2 .2 4 ) %∶(7.0 1± 2 .73) % ,P <0 .0 1],且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8.2 8± 5 .12 ) %∶(12 .2 8± 4 .84 ) % ,P <0 .0 5 ]。血浆总胆固醇从 (6 .39± 0 .71)mmol L降至 (5 .2 3± 0 .33)mmol L ,同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7.82± 1.2 9) %∶(2 .99± 2 .2 4 ) % ,P <0 .0 1],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EH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经辛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 ,受损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