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PSE治疗脾功能亢进83例患者,观察其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PSE治疗后患者WBC、PLC、ALB和PTA升高,ALT、TBIL降低(P〈0.01)。结论 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巨幼细胞贫血在临床上较常见,其表现多以纳差、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胸闷气短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黄疸、肝脾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易被误诊,延误治疗。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此类患者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根成 《临床荟萃》2010,25(15):1331-1332
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甲型H1N1流感57例,我们对其生化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97年1月-1999年11月收治的73例戊型肝炎(HE)患者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HE以散发形式发病为主,黄疸发生率高,程度重,消退慢;血清TBil水平:中老年患者显著高于儿童患者(P<0.05),单纯HE与混合感染者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HEV与其它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的百分率较高(63.01%),感染模式以乙+戊为主(84.78%),混合感染是HE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HE患者组织学损伤较重,桥形坏死多见(9/24);HEV的存在对HBV的复制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化程度与肝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门部脾静脉内径及脾厚的关系。我们对本院1997年1月-1999年12月经肝组织学证实的497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与B超探测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厚的关系作对比研究,以期从影像学上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及门脉高压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 32例原发性肝癌尸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 :原发性肝癌有明确肝病史者占 75 % ,肝病史平均( 6 3± 6 6 )年。在病理上 ,93 8%的原发性肝癌有肝硬化的基础 ,绝大部分为肝细胞癌。AFP升高者占 5 9 4% ,AFP≥2 0 0 μg/L者占 5 3 1% ,其中AFP在 2 0 0~ 40 0 μg/L者 2 1 9% ,AFP >40 0 μg/L者 31 3 %。 93 8%的患者HBsAg阳性 ,抗-HBe阳性 46 9% ,抗HBc阳性率 90 6 %。 2 5例行B超或CT检查均发现肝内占位。因此认为 ,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及肝硬化关系密切。晚期病例AFP阳性率较低。当有肝内占位存在时 ,ALT正常 ,建议将AFP≥ 2 0 0 μg/L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探测门脉系统对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肝硬化患者及5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采用B超探测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厚度,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血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均较非出血组宽,出血组脾厚度也较非出血组厚,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及用厚度呈正相关,γ分别为0.976,0.962及0.922,当门静脉内径≥1.5cm、脾静脉内径≥1.1cm及脾厚≥0.6cm时,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应用B超预测上消化道出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表达状态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可能与HBV-DNA的大量复制及免疫损害有关[2]。有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9.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采用PSE治疗脾功能亢进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应用血浆置换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PE对4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68例次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总胆汁酸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并与一般保肝综合治疗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41例患者经PE治疗后ALT、TBIL、TB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L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PE组治愈好转率为5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PE联合一般保肝综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显著改善血生化指标,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