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反应误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低血糖反应的神经系统表现及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低血糖反应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血糖水平及预后。结果 36例均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收入院,有糖尿病史32例,血糖0.8—2.8mmol/L。给予葡萄糖后血糖上升,31例完全恢复,2例遗留偏瘫,1例痴呆,2例死亡。结论 糖尿病或入量不足患者出现脑损害症状时及时查血糖,尽快纠正低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2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占全部脑卒中不足1%[1].其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常被误诊漏诊.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神经影像技术以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该病大部分病例能够得到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大大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了预后[2,3].  相似文献   
23.
我院收治1例颈内静脉狭窄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今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8岁,既往体健,急性起病,病前无发烧感冒史。患者间断头痛7天,加重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2天为主要症状,其间曾于当地医院按“脑炎”治疗5天,症状无好转而来我院。入院时神志清楚,痛苦表情,双侧视盘水肿,脑膜刺激征阳性,余神经系统没有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压力360mmH20,外观无色透明,常规:白细胞5×106/L、蛋白、生化均正常。血生化各项指标均无特殊提示。头颅CT:未见异常(图1);头磁共振(MRI)示:右侧乙状窦及颈静脉T1、T2均高信号(图2、3)。CT血管造影(CTV)示:双侧乙状窦,右侧颈内静脉充盈缺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双侧乙状窦均未显&谟脑循环时间延长,颈内静脉逆行造影见颈内静脉堵塞。1.静脉窦显影淡,乙状窦未显影,脑循环时间延长。2、3、4.乙状窦内溶栓、双侧乙状窦逐渐显影。5.右颈内静脉近端狭窄6.支架术后7.静脉窦依次显影,脑循环时间正常。住院治疗及随访: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6000U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5天,同时降颅压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24.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初步研究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大脑中动脉(MCA)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9例。对MCA狭窄段进行HRMRI检查,评估斑块特征,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7例)和稳定斑块组(52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浆Lp-PLA2水平。结果①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②高水平Lp-PLA2组中出现斑块内出血、强化斑块、混合斑块的例数较正常Lp-PLA2组高(P<0.05);③Lp-PLA2是MCA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Lp-PLA2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669-0.859,P<0.05)其界限值为180.115ng·mL-1,敏感度81%,特异度75%。结论Lp-PLA2与HRMRI评估的颅内不稳定斑块相关,是颅内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血浆Lp-PLA2与HRMRI联合,为早期发现颅内不稳定斑块提供更准确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5.
免疫应答与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AH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81例SAH患者发病一周内空腹取血3ml,用免疫比浊法、荧光免疫法分别测定补体C3、C4、IgG、CD3/CD4比值。31例SAH后发生DCVS患者短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80~120mg后分别测定上述免疫指标。结果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与DCVS相关(P<0.01、P<0.05),MP治疗后免疫指标有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分析血尿酸水平与患者抑郁程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高血尿酸发挥潜在抑郁防护功效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院内急性卒中后抑郁和非抑郁患者,统计临床基线资料并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合患者血尿酸的四分位数将抑郁患者分为25%组(<25%)、25-50%组、50-75%组、75%组(>75%)四组,检验四组患者的年龄、BMI指数、临床实验室数据、性别、心血管危险因子、神经功能评分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抑郁程度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抑郁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抑郁患者73人,非抑郁患者231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非抑郁组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抑郁组(P<0.05);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肌酐(SCr)、血清尿酸(SUA)、NIHSS评分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抑郁分组患者之间血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存在负相关性(r=-0.247,P=0.000);高血尿酸水平(>75%)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防护因素(OR=0.247,P=0.004),低血尿酸水平(<25%)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OR=3.262,P=0.012)。结论 随着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患者的抑郁程度逐渐降低,提示临床高血清尿酸水平的患者抑郁发生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在血清脂联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组90例,为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58例为正常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检测血清中脂联素浓度,应用彩色多谱勒检测颈总动脉中内膜总厚度(IMT)。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52.87±11.01)μg/ml与对照组血清脂联素(92.91±9.65)μg/ml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中内膜总厚度(IMT)(1.42±0.30)mm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IMT)(0.65±0.14)mm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脂联索的抗动脉硬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年龄对视动性眼震(OKN)的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选择正常成人,其中男46例,女106例。按年龄分成3组:20-39岁、40-59岁、69-79岁,每组50人。均有3组不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OKN测试。结果 3种试验条件下60-79岁组的增益值(Gain,平均慢相速度和靶速度的比值)均低于20-39岁组及40-59岁组(P<0.05)。结论 年龄对OKN试验的主要参数有影响。  相似文献   
2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64岁,以眩晕,呕吐,右肢无力11天,伴意识障碍2天入院.于11天前,做饭时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右败活动力弱,在当地按“脑梗塞”输液治疗,效果不佳。于2天前出现意识障碍,唤之无反应,右侧瞳孔大于左侧,尿失禁,转来我院。门诊查头颅CT示右侧丘脑及颞叶、左侧小脑、中脑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既往有多年“头晕”史,未曾查过血压及血糖。查体;BP18.0/10.0kPa,心、肺、腹(一),浅昏迷,双上睑下垂,双眼球固定中位,向各方向运动均不能,瞳孔:左3.0mm,右1.0mm,对光反射消失,右鼻唇沟浅,刺激四肢均可见活动,双Ba…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颅外段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发低血压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05年11月-2009年11月共100例接受颅外段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患者,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记录术中、术后血压变化,回顾性分析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56例颈动脉支架术患者并发低血压25例(44.64%),44例椎动脉支架术中,出现低血压5例(11.36%).经多巴胺等药物治疗,未发生与低血压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低血压的发生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机械性刺激所致,且与年龄相关;同时疼痛刺激、精神过度紧张也会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