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1.
河南省黄淮平原河网地区,中华按蚊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6月下旬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至8月下旬形成第2个高峰,从9月起密度急剧下降。11月中旬进入越冬期。但在豫南丘陵稻作区,该蚊于4月中旬即开始活动。在豫北旱作区只出现1个高峰。种群密度在稻作区较早作区约高6倍,此与降雨量、气温、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2.
自 Laveran(1880)从一个疟疾病人红细胞内发现疟原虫以来,显微镜检查在疟疾诊断中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尽管疟原虫镜检具有敏感、特异、可用于疗效考核等诸多优点,但此法费时、费力,难于检出低密度疟原虫感染和区分以环状体期为主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感染。而且被抗疟药影响的疟原虫形态很难辨认,给疟疾的诊断造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改良传统的寄生虫学检查方法,发展替代常规显微镜检查的疟疾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43.
<正>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a),是南方各省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近年来,江苏省的调查证明该蚊的分布与恶性疟的流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安徽省调查结果表明该蚊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山区,丘陵区。1982年柳朝藩等在安徽省舒城县的研究结果证明,嗜人按蚊对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高于中华按蚊,为恶性疟的主要传播媒介。我省自1979年在商城首次发现嗜人  相似文献   
44.
球形芽孢杆菌BS-10是江苏省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戴承镛研究员等于1982年从扬州市郊分离而得。1985~1987年在南京、扬州、苏州等地300万m~2以上的水体面积中进行灭蚊幼试验的结果表明:BS-10对杀灭蚊类幼虫,尤以对污水型蚊种二龄以上的蚊幼特别敏感,投BS-10混悬剂后24h,  相似文献   
45.
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媒介。虽然各地中华按蚊的外部形态有变异,并有地理变异,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对该蚊生态习性的研究中,表明它们之间存有差异。为搞清我国中华按蚊是否为一个复合体,为制订因种制宜的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从1979年开始,选择代表我国疟区的黄淮平原区、江南水网区和东南丘陵区的三个不同地形区的郑州、上海、福建  相似文献   
46.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是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关于该蚊的夜间活动,以往报导甚少。我们于1978年8月在信阳地区的固始、商城、新县及淮滨调查中华按蚊的同时,对三带喙库蚊的夜间活动亦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防治乙型脑炎  相似文献   
47.
为了探讨我国中华按蚊种下分型的问题,我们于1979~1982年对郑州、上海和福建尤溪地区的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进行了观察。3个地区的中华接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除了各臂上有若干细节不同外,以2R游离端的差异为明显。 3个地区中福建尤溪的唾腺染色体特征与上海地区中华按蚊特征的相符点比与郑州地区相符的为多,推想与地理差异有关。3个地区中华按蚊的X染色体基本相似。但泡的位置、大小和组成上存有差异。尤以泡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异最为明显。根据与南京地区中华按蚊的比较结果,认为这些地区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带型等的差异,可能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多态现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48.
蚊虫的生殖是维持其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生殖得以正常进行是这一生理功能与复杂的生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营养因素即蚊虫摄入食料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蚊虫生殖力重要的生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9.
以密度指数及叮人率为指标,通过连续十五年来的纵向观察,指出农田作物品种的更迭,对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的变动有重要影响。当地恢复种植旱作物,该蚊失去水稻田这个主要孳生地之后,其密度指数逐渐下降至不足危害的水平(密度由17.33只降至0.27只/日落后两小时),叮人率亦相应减低(8.00降至0.33/人/夜)。相反,种植水稻面积增加,将导致该蚊密度的大幅度上升(409.80%)。  相似文献   
50.
郑州地区中华按蚊种群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rm)是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动物种群在一定的物理和生物条件下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是物种繁殖能力最主要的定量指标,对野外动物的分布和丰度方面的实验研究来说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它首先在社会人口统计学中提出和应用,以后,Leslie and Ranson(1940)把这一概念应用于动物种群,Birch(1948、Leslie and Park(1949)、Birch(1953a,b)、Howe(1953a,b)、Barlow(1962)、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