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0 毫秒
21.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评估支架植入术后对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月经支架安置术的患者67例,应用24h动态心电图于支架术前、术后7d、6个月分别检测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术后7d SDNN、SDANN、PNN50、TI、LF及LF/H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术后6个月患者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即SDNN、SDANN、PNN50、TI、LF及LF/HF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rMSSD、HF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心率变异性无明显改善;6个月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有明显增高,可能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22.
有或无心脏症状的更年期女性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孝智  南云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72-4272
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有或无心脏症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96例更年期女性按照有无心脏症状分为无症状组(46例)和有症状组(50例),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两组患者进行HRV的对比分析。结果:有症状组SDNN、SDNN Index、rMSSD、PNN50、TP、LF及HF较无症状组明显降低(P<0.01),LF/HF比值增高(P<0.01)。结论:更年期女性有心脏症状者HRV降低,表现为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两者协调作用失衡。  相似文献   
23.
秦孝智 《吉林医学》2008,29(11):901-90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7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HRV分析,并与68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即SDNN、SDANNI、TI、LF及LF/H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两组RR间期、rMSSD、HF差异元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失调,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降低,表明交感神经活性及迷走神经活性均受损,迷走神经活性受损更为严重,两者协调作用失衡。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500例平板运动试验伴发的心律失常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500例受检者依据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分为试验阳性组和试验阴性组。应用Bruce方案,分析心律失常。结果500例运动试验中出现心律失常共106例,其中男63例,女43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2%。运动试验阳性组为59.1%(42/71),运动试验阴性组为19.5%(84/429),P&lt;0.05。运动中出现心律失常45例,运动后恢复期出现心律失常61例;心律失常以室性者最为多见,占70.7%,房性心律失常占36.8%。结论运动试验中发生心律失常比较常见,运动试验阳性者出现的心律失常较多可能与心肌缺血有关;运动试验阴性者中也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5.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孝智 《医学信息》2008,21(5):706-707
目的 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步长稳心颗粒)36例和对照组(美托洛尔)32例,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症状和动态心电图改变.结果 步长稳心颗粒组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有效率步长稳心颗粒组优于时照组(P<0.05),分别为治疗组94.4%.对照组为78.1%.结论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CHF患者,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岁,心功能Ⅱ~Ⅳ级,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的观察组和培哚普利加安慰剂的对照组。缬沙坦40mg/d,培哚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只要能耐受,尽可能递增到8~10mg/d。治疗前及治疗12周以后,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比较。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LVEF、SV、CI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LVEF、SV、及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与单独应用培哚普利治疗CHF相比,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可显著提高CHF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因间断性心前区疼痛2a,加重3d入院,即往有高血压病史.疼痛呈压榨性,范围手掌大小,持续5min左右,放射至左肩部,可自行缓解,发作频繁时3-4次/d.体检:血压180/90mmHg(1mmHg=0.133kPa),呼吸1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辅助检查: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V1~V3直立,T V4~V5倒置,T V6低平,T V1 >T V6.X线示心肺无著变.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扩张(D:46mm),心内形态结构未见异常.ECT示:左室下壁、后壁放射性稀疏,考虑为心肌缺血.酶学检查:GOT 27 IU/L,GPT 23 IU/L.血脂:5.01mmol/L.入院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无心绞痛发作时MV5导联ST段下0.03mV,T波倒置深度0.2mV,当心绞痛发作时原T波倒置的导联MV5变为直立,高度达0.5mV,ST段呈上斜型抬高0.2mV.疼痛缓解后直立的T波又变为倒置,ST段恢复到心绞痛发作前的水平,此类现象发生时间均与患者心绞痛发生的时间相对应,一日内发生3次.  相似文献   
29.
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哲  秦孝智 《医学信息》2010,23(4):1075-107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0岁,因1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闷、胸痛,加重2h于午夜来院急诊就医.  相似文献   
30.
近20年来核心脏病学一直是一门活跃的临床学科。由于γ相机的普及推广,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的不断发展,放射性显像药物的开发研制,使核心脏病学也迅速发展,这种以显示心脏病理、生理、生化功能与代谢过程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目前它从主要的诊断应用转入对确诊病人功能分类的研究,可提供有关危险度分类、指导治疗和预后估计等方面的信息。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核素心脏检查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进行评估。一是心肌血流灌注,二是心脏功能,三是心肌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