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4 毫秒
31.
喘息婴幼儿祛痰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祛痰治疗对婴幼儿喘息的治疗效果。方法83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化痰治疗组和延迟化痰组,分别于入院时和喘息控制后给予沐舒坦静滴祛痰治疗,对临床咳嗽持续时间,哮鸣音、痰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共有4例患儿(其中常规化痰组3例)临床喘息加重转入重症监护室,退出观察。延迟化痰组临床咳嗽持续时间,哮鸣音、痰鸣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等均短于常规化痰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婴幼儿喘息发作期过早给予祛痰治疗常加重气喘,致使病情迁延,合理选择时机有利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对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评价,探讨生物活性陶瓷及细胞外基质与骨细胞相互作用机理,为骨替代材料成骨效应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多种材料进行蒸馏水及血浆接触,体外成骨细胞培养及体内骨诱导试验.采用原子吸收、钼蓝比色及速率法分析化学性能,血浆、细胞冻溶液及组织匀浆中Ca、P、ALP的变化规律.结果材料组体内、外接触Ca、P、ALP值高于对照组.细胞外基质复合材料组高于相应的非复合材料组,TGF-β1加材料高于BMP复合材料组,而不同材料有所不同,TCP材料高于其它材料.结论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Ca、P离子释放,细胞外基质及Ca、P离子可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异位骨形成及ALP活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阵发性胸闷叹气患儿肺功能状况及肺功能测定对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测定107例以阵发性胸闷叹气为主诉患儿肺功能,其中76例学龄患儿采用常规用力通气法,31例学龄前患儿采用强迫振荡法;41例气道阻力增高者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 42例(55.3%)学龄患儿气道阻力增高,其中78.6%为小气道阻力增高;18例(58.1%)学龄前患儿气道阻力增高,其中77.8%为小气道阻力增高;支气管舒张试验全部阳性.两组气道阻力增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典型哮喘是阵发性胸闷叹气的重要原因;肺功能检测不仅能了解原因不明的阵发性胸闷叹气患儿的肺功能状态,还对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4.
26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用直接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FV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V 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263例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共107例,阳性率40.6%;所检病毒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Ⅲ型、流感病毒B型、副流感病毒I型和腺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占所检出抗原阳性病毒的76.6%,喘息性疾病患儿阳性率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患儿(P<O.01),3岁以下患婴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3岁以上患儿(P<0.05).结论: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喘息性疾病和小年龄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35.
川芎嗪对哮喘大鼠气道壁平滑肌增殖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哮喘大鼠气道壁平滑肌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以卵蛋白致敏制备的哮喘模型组以及给予不同剂量川芎嗪进行干预的小剂量、大剂量川芎嗪干预组共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气道壁TGF-β1含量、平滑肌层厚度及内外径.结果模型组气道壁TGF-β1含量和平滑肌层厚度较正常组均显著增加(均为P<0.001),气道内外径比值较正常组减小(P<0.001).两种剂量川芎嗪干预组平滑肌层厚度均较模型组变薄(均为P<0.001),TGF-β1含量均较模型组减低(均为P<0.001),气道内外径比值均高于模型组(均为P<0.001),两种剂量川芎嗪干预组间平滑肌厚度无差别(P>0.05),大剂量组对TGF-β1表达抑制较小剂量组强(P<0.01).气道壁平滑肌层厚度与TGF-β1表达呈正相关(rs=0.5878,P<0.01).结论川芎嗪能减轻哮喘大鼠气道壁平滑肌层的增厚并抑制TGF-β1表达.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模型气道壁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激素干预组,以卵蛋白致敏并长期吸入激发制备大鼠慢性哮喘模型,干预组于每次吸入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模型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肺组织石蜡切片行胶原和TGF-β_1免疫组化染色后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其含量。结果:模型组气道壁Ⅲ型胶原及TGF-β_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q值分别为13.57、12.76,P值均<0.001);激素于预组Ⅲ型胶原及TGF-β_1含量低于模型组(q值分别为12.88、11.23,P值均<0.001),较之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各组间Ⅰ型胶原的含量差异不大(P值均>0.05)。TGF-β_1的表达与Ⅲ型胶原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06,P<0.01)。结论:地塞米松可以减少气道壁Ⅲ型胶原的沉积和TGF-β_1的表达,对Ⅲ型胶原沉积的抑制可能部分通过抑制TGF-β_1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7.
本文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预防,认为应从发病高危因素入手,灵活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母婴IgG1~4胎盘转运率与载脂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同时测定43组配对母亲和新生儿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IgG1~4含量。结果 母婴之间IgC3的转运率与母亲ApoB含量有相关关系(r=0.3880,P<0.01=;IgG2的转运率与新生儿ApoA1含量有相关关系(r=0.4002,P<0.1)。结论 母亲血清ApoB含量影响IgG3的胎盘转运率,新生儿血清ApoA1含量影响IgG2的胎盘转运率。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婴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消化科门诊2009年10月至201 1年2月诊断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儿均生后1~2个月内发病,病程1~4个月;母乳喂养10例,混合喂养8例,奶粉喂养8例.临床表现为慢性或迁延性腹泻,大便稀水样或泡沫状,每天4~8次;19例曾接受抗生素治疗无好转.经去乳糖饮食及口服益生菌均于1周症状好转,再次食用乳类临床症状复发.结论 婴儿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主要表现为长期腹泻,易误诊并滥用抗生素,去乳糖饮食有助于确诊并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免疫正常婴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DNA,临床是否有必要行抗病毒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通过BALF检测CMV-DNA方法诊断CMV肺炎的病例,按是否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转归。结果: 43例患儿纳入研究,治疗组28例,对照组15例。两组患儿病程、喘息、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肝功能及听力损害、血CMV-DNA阳性率、合并其他病原感染比例以及治疗后影像学和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BALF、外周血中CMV-DNA拷贝数较高。两组共19 例(44.2%)合并 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6例,其它感染4例。治疗组临床好转率85.7%,对照组临床好转率93.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婴儿的BALF中检测到CMV-DNA有可能为潜伏感染,不一定需要抗病毒治疗,临床应避免过度治疗。CMV-DNA拷贝数高低与是否进行治疗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