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105例2型糖尿病(包括52例伴大血管病变)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脂水平。结果: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TC、TG显著增高,而HDL-C显著降低,同时伴高胰岛素血症及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与体重指数TG、T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与继发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26日至5月24日住院治疗的253例非典型肺炎患者的血、尿、便、痰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培养结果依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3例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80株。79例未使用激素者,继发感染率7.6%;17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继发感染率为19.0%。其中普通型SARS的继发感染率为12.9%,重症SARS的继发感染率25.9%,使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患者的感染率为10.3%,中大剂量患者的感染率为23.3%。结论:SARS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的继发感染率要高于未使用激素者,随着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的增加,患者继发感染的几率也在增加;重症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更易引起继发感染。因此,在治疗SARS病人中应注意合理使用激素。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对北京地区分离自布病患者血液的2株布鲁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及其遗传学特征进行研究,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布鲁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和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分离的2株布鲁菌进行鉴定,采用MLST技术对2株布鲁菌分离株的19个管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进行测定,与MLST数据库中的等位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的等位基因谱及9位点和21位点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2株菌ST型与各种布鲁菌已知ST型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 2株分离株经BCSP31-PCR鉴定为布鲁菌属细菌,AMOS-PCR鉴定为非羊种、非牛种1、2、4型、非猪种1型、非绵羊附睾种布鲁菌;MLST分析显示,2株菌的等位基因编号(gap/aroA/glk/dnaK/gyrB/trpE/cobQ/int-hyp/omp25/prpE/caiA/csdB/soxA/leuA/ mviM/fumC/fbaA/ddlA/putA/mutL/acnA)分别为2、1、2、2、1、3、1、4、1、13、2、2、2、2、1、1、3、7、6、2、3和2、1、2、2、1、3、1、4、29、13、2、2、2、2、1、1、3、7、6、2、3,比对MLST数据库,结果显示这2株细菌的等位基因编号组合未见报道,为新ST型。聚类分析显示这2种新的ST型与牛种布鲁菌ST型处于同一分支。结论 北京地区分离的2株布鲁菌为新ST型牛种布鲁菌,已被MLST数据库确认,分别命名为ST74和ST75(9位点序列型)与ST108和ST109(21位点序列型)。与同属牛种布鲁菌的ST型遗传关系最近,该结果为北京地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血培养法从HIV阳性患者血液标本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从两个不同部位分别无菌抽取患者血液于2个BD需氧血培养瓶中,用BD924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仪器阳性报警后,若涂片见到真菌孢子或菌丝,初代培养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及血平板35℃培养。对于丝状菌落适时转种2块沙氏琼脂培养基,分别进行35℃和25℃培养。每日观察菌落及菌体形态变化情况,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法观察菌体形态。结果从63例HIV阳性患者送检的血培养中检测出6株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采用血培养法可以从HIV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菌室应提高检测能力,及时准确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外斜V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对大多数外斜V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V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根据外斜V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66.
马尔尼菲青霉菌(PM)病是由PM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其发病率仅次于结核病和新型隐球菌病,居第三位,是当地艾滋病患者易合并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在我国,PM病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特别适宜于PM生长。尽管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推广使艾滋病患者生存期延长,但耐药和治疗失败仍然不能阻挡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近年来,PM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致使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现将近年来我们收治的6例艾滋病合并PM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了解笔者医院HIV/AIDS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方法 对笔者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IV/AIDS患者各类标本采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 2014年版标准判读,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在分离的734株病原菌中,结核分枝杆菌为主要机会性感染菌,占9.27%,其余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马内菲青霉菌分列其后。亚胺培南对各种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大肠杆菌对第2、3代头孢菌素敏感度较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也较高,达70.0%~95.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也较高,前者对这两种抗菌药耐药率均高达90%以上。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为HIV/AIDS患者的主要机会性感染菌,细菌耐药现象比较严峻,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慢性腹泻的病原学种类及其特点,使患者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对253例慢性腹泻HIV感染者的粪便标本首先进行了涂片及染色检测,直接涂片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采用革兰染色检测真菌孢子及菌丝,抗酸染色(萋-尼氏染色法)检测分枝杆菌,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检测志贺菌、沙门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及真菌,采用微需氧培养检测空肠弯曲菌,采用金标法检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A+B).结果 本研究共检测出各种病原微生物159株,其中真菌最多,占45%(114/253),隐胞子虫占12.6%(32/253),结核分枝杆菌占2.4%(6/253),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占1.58%(4/253),空肠弯曲菌占0.8%(2/253),沙门菌占0.4%(1/253).结论 真菌、隐胞子虫、分枝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是HIV感染者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积极寻找病原,以期使患者得到及早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以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诊断为肝硬化合并 SBP 腹水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者的体温、腹部症状、体征、血常规、腹水中白细胞总数、多核细胞数(PMN)、腹水培养、耐药情况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发热81例(76.4%),腹痛60例(56.6%),腹部压痛或反跳痛55例(51.9%);血常规:白细胞(WBC)≥10×10~9/L 37例(34.9%),中性粒细胞≥0.7 91例(85.8%);腹水检查:白细胞总数>0.5×10~9/L 47例(44.3%),PMN≥250个/mm~3 40例(37.7%);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109株25种,103例患者为单菌感染,占97.2%,革兰阴性菌89例(81.7%),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15例(13.8%),真菌5例(4.5%);药敏试验无耐药者9例(8.3%),单类耐药者6例(5.5%),3类以上(包括3类)抗菌药物耐药细菌76例(69.7%);治愈好转52例(49.1%),自动出院8例(7.5%),死亡46例(43.3%),其中25例(53.4%)死于肝肾综合征。结论 1.对肝硬化患者判断有无合并 SBP 除应尽早进行腹水培养外,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腹水常规检查等综合分析。2.SBP 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肠道内正常菌群,革兰阴性菌为主,单一菌种多见。3.预后差,耐药率升高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死因主要为肝肾综合征。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异种角膜缘上皮早期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鲤鱼角膜作异种角膜缘上皮移植的角膜来源,对角膜缘碱烧伤的兔动物模型进行异种角膜缘干细胞上皮移植术,观察术后新生血管长入角膜的情况以及基质中的炎症反应。[结果]异种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后,植片与植床粘附良好,基质中细胞浸润减轻,新生血管长入减少,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异种角膜缘干细胞上皮移植术治疗角膜碱烧伤可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维持角膜缘的细胞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