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一期根治术指征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对38例12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行一期根治术。平均年龄(8.1±3.4)月,平均体重(6.8±1.8)kg。超声心动图证实室间隔缺损,膜部流入道型24型,双动脉干下型14例,缺损直径7~15mm,并提示21例伴有不同程度肺动脉压力升高。9例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为(7.7±2.0)kPa,肺循环阻力为(58.7±12.1)kPa·s/L。采用中度低温(n=27)或深低温低流量(n=11)体外循环技术行一期根治术。年龄6个月以下者为组Ⅰ(n=14),大于6月龄者为组Ⅱ((n=24)。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和肺不张,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早期肺动脉压力即降至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一期根治术手术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自1977年12月至1991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共施行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术522例,其中103例为干下型室缺,占同期室缺病例的19.7%。合并主动脉瓣脱垂36例,22例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室缺直接缝合15例,补片修补88例,2例伴有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施行主动脉瓣折叠术和关闭室缺。干下型室缺无自然闭合可能,可导致主动脉瓣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手术不受年龄影响,主张早期诊断,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经手术证实的10例右心室异常肌束,其中9例伴有室间隔缺损。临床表现与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法乐四联症相似,术前诊断困难。右心导管结合右心室造影有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一种简单、安全、正确的诊断方法。提出术中诊断和手术要点。本组无死亡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改良胸骨翻转术治疗小儿先天性漏斗胸20年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近20年采用改良胸骨翻转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120例的经验。方法1985~2004年,手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120例,男98例,女22例,年龄2~15岁,体重10-28kg。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48例,活动耐量减低45例。心电图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8例,心室肥厚26例,窦性心律失常31例,T波改变或心肌劳损55例。X线胸片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左移。肺功能检查有限制型通气障碍24例。漏斗胸指数(FI)大于0.3有43例,FI在0.2~0.3之间有71例,FI小于0.2有6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均见明显效果。早年1例发生胸骨缺血坏死。肺不张和/或肺部感染6例,胸腔积液3例,伤口感染2例,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7~40d(平均10d)。随访1~15年,胸骨呈正常平坦,无一复发。结论改良胸骨翻转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以14例小儿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病例为对象,研究CPB中过氧化脂质(LPO)与红细胞损伤之间的关系。发现CPB使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b)明显升高,扫描电镜见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体积增大,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值下降,提示CPB可造成红细胞破坏。血浆LPO在CPB期间明显升高,且与PF-Hb呈直线相关关系,r=0.78,P<0.05,说明氧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损害是造成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破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经手术证实的2岁以下动脉导管未闭30例。年龄最小9d。最早出现症状在生后15h。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常因杂音不典型而使诊断困难,本组占13%。新生儿可应用超声心动图探测动脉导管的开放与否和计算左房/主动脉根部直径(LA/AO),若>1.2有诊断意义。择期手术可在1岁后进行。如存在不能控制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或呼吸窘迫,即使早产儿或新生儿也应手术。手术以进胸双重结扎加贯穿缝扎为妥。本组无并发症或死亡。随访0.5~5年,无导管再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20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07例诊断明确,施行动脉导管结扎术;9例室缺肺高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先结扎动脉导管,3~6月再作室缺纠治术,另3例室缺肺高压和1例房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在心内直视术中处理好动脉导管,避免发生并发症。本组治疗经验是动脉导管未闭诊断确立后拟早期手术,如病情需要可急诊手术;室缺和房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可作一期纠治术,以减轻病儿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血浆内皮素-1(ET-1)的浓度与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42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病例,围术期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F-1。结果:血浆ET-1明显高于正常,而主动脉血样ET-1略高于肺动脉血样中ET-1。肺动脉高压组术前ET-1明显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P<0.01)。逐步回归发现ET-1与肺循环流量和脉动脉压力呈线性相关。动态观察发现体外循环结束时ET-1较转流前升高,术后24h则降至低于术前水平。结论:结果表明在小儿室间隔缺损中ET-1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74例采用高流量深、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的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全组总转流时间45.1±36.5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8.64±27.45min。所有病例均测定转流中及术后2h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结果表明高流量深、中度血液稀释,本外循环在婴幼儿是有益的,但应注意避免过度血液稀释可能的并发症。婴儿和低龄幼儿应以冷冻新鲜血浆和少浆血作为预充液中的胶体成分,胶、晶体液的比值以1∶0.8为宜。围术期综合处理对减轻或避免血液稀释后机体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98例的结果。手术时年龄、肺动脉高压程度与死亡率有显著关系,年龄小于1岁,重度肺动脉高压者死亡率最高。术后死亡12例,死亡率12.3%,提出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心肌保护和术后的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