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药物规范治疗已经大大改善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的预 后,近年来,新型药物进展较快,临床试验结果不断公布,文章对近期HFrEF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介绍。血管紧张素受 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新型选择性心肌肌球蛋白激活剂及可溶性鸟 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维利西呱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治疗HFrEF,许多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 疗逐渐向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迈进,心力衰竭治疗将更加多元化、个体化,新型药物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2.
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杰孚  李莹 《中国医刊》2005,40(1):49-50
室性期前收缩又叫室性早搏,是指在窦性激动尚未到达心室之前,心室中某一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高于房性及交界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比其他类型的早搏更明显.  相似文献   
33.
<正>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较少见,在我院(1983年—1989年8月)瓣膜置换术540例中,仅发生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21岁,农民。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咏瓣关闭  相似文献   
34.
杨杰孚  王华 《中国医刊》2001,36(9):21-2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 fibrillator,ICD)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指 :①心室率大于 2 30次 /分的单形性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 (VT)。②心室率逐渐加快的VT ,有发展成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VF)的趋势。③VT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低血压、休克、左心衰竭。④多形性VT(包括尖端扭转性VT) ,发作时伴晕厥。⑤特发性室扑或室颤 ,临床的特征为阿 斯综合征发作。此类心律失常通常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绝大多…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房颤患者接受体外电复律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经皮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患者51例,其中接受体外电复律治疗7例(13.7%),观察电复律对装置的影响及相关不良事件。结果:51例患者中,接受电复律治疗的7例(13.7%)患者未发生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植入左心耳封堵器的房颤患者接受体外电复律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6.
心脏作为人体内代谢最为活跃的器官之一,每日的收缩活动会消耗巨大的能量。由于心脏能量储备较少,且对能量缺乏的耐受能力很低,故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均可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或坏死。在心力衰竭(心衰)所致的心脏结构重构和电活动重构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关注心肌能量代谢重构。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新研究结果的公布,...  相似文献   
37.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 2 2 1例因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 ,使用顶端弯度可调控导管经股静脉径路送入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的临床体会。 2 2 1例患者中 ,成功地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 2 0 0例 (90 .5 % )。其中房室结双径路者的放置成功率为 98% ,房室旁道为 81.5 % ,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为 93.3%。 2 1例失败者穿刺左锁骨下静脉 ,19例经该静脉成功地送入冠状静脉窦电极 ,2例失败。所有病人无与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因而 ,使用顶端弯度可调控的导管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效果良好 ,尤其在房室结双径路的患者。此方法安全 ,避免了穿刺锁骨下静脉以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8.
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导线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应用血管内反推力技术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导线的初步临床体会。方法 对18例患者的28根导线应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技术拔除导线,其中16例(25根导线)首选经上腔静脉途径,失败后改用经下腔静脉途径;2例(3根导线)直接用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结果 16例患者的25根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完全拔除22根(88%),3根经此途径拔除失败后改用下腔静脉途径,其中2根完全拔除。2例患者的3根导线直接先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Kappa700双腔起搏器阈值管理系统在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工作状况及安全性。方法 对31例植入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观察心室起搏电压阈值、脉宽阈值、目标电压输出、和目标脉宽输出。对15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阈值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此外,对10例患者同时进行手工测试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并与自动测定的阈值比较。结果 术后起搏器电压和脉宽阈值分别在0.28-0.37V和0.17—0.22ms之间。目标电压输出值在术后不同的随访时期均低于1.0V。目标脉宽输出在术后1周到6个月在0.33—0.45ms之间。15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起搏和感知功能均正常,无失夺获。手工测试的电压阈值和脉宽阈值与起搏器显示的自动测试结果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Kappa700双腔起搏器的阈值管理系统不仅节省电池能量,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0.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