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目的 总结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 初步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失败风险评估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年4 月至2011年4 月, 四家医院收治的267 例接受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烟酒史、激素史、骨质疏松程度及骨折分型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性。通过手术风险评估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手术失败低危风险组、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 比较各组内固定术后失败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67例患者中42 例患者治疗失败。患者高龄、糖尿病、严重骨质疏松、骨折不稳定等危险因素与内固定失败相关, 而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烟酒史、激素应用史等因素与内固定失败无关。糖尿病史、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稳定性是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OR 分别为3.76, 2.37 和2.74, 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主要集中在中、高危风险组。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以及糖尿病均为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对低危风险组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以首选内固定治疗, 而对中危风险组和高危风险组患者建议谨慎选择内固定治疗, 对高龄、高危风险组患者必要时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32.
特异性阻断诱导培养的大鼠破骨样细胞Atp6i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具有高效、高特异性地阻断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 cells,OCL)Atp6i基因转录产物mRNA翻译过程的siRNA序列.方法 根据大鼠Atp6i基因序列设计2对siRNAs(Ⅰ、Ⅱ)序列,转染到各组体外培养第6天的OCL细胞内,转染组(Ⅰ或者ⅡsiRNA)T1组、阴性对照转染组(ⅢsiRNA)T2组、转染试剂转染组T3组以及空白对照组T4组;转染第24小时后,RT-PCR分析Atp6i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Ⅰ号siRNA转染后,T1组中Atp6i基因RT-CR扩增产物密度值较其他组减少,差异明显(P<0.01),相对密度值较其他组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 Ⅰ号siRNA片段特异性的抑制大鼠OCL Atp6i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Inter TAN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小切口Inter TAN进行内固定,配合中药及术后功能锻炼,总结患者康复情况,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并随访1年,统计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地负重时间为(6.24±1.41)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84±3.34)周。全部患者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65~95分,平均(87.16±7.93)分,其中优9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4.21%;94.74%患者恢复到骨折前的生活和行走功能状态。[结论]小切口Inter TAN配合中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佳、疗效好,特别适用于老年人且伴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34.
破骨细胞(OC)是人体生理性骨重建和病理性骨破坏过程中高度特异性的惟一具有骨质吸收功能的多核巨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在体内它主要受骨髓基质细胞或成骨细胞分泌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M-CSF)两种分子的调控.在OC生成和分化的过程中,骨髓基质细胞、OB、OC间及M-CSF与RANKL间互相影响和依赖,形成某种"偶联"机制保持动态平衡[1].目前国内外对破骨细胞的研究主要针对OC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但其分离、诱导培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性文献较少,本文就近年来破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多种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总结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因素,提高培养破骨细胞的成功率、密度和纯度.  相似文献   
35.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主要治疗方法有:(1)非甾体抗炎药,(2)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3)糖皮质激素(GS),(4)植物药,(5)中西医结合治疗。尽管RA治疗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是可以预言,随着基因调控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对RA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借鉴推广,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将揭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右归饮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NFH)大鼠成骨-破骨体外共育体系中破骨细胞(osteoclast,OC)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0只,体重(100±20)g,用随机数字表法取30只用醋酸泼尼松龙49 mg/kg·d肌内注射造模,1周后随机抽取2只造模大鼠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确定造模成功.40只正常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右归饮给药组及蒸馏水组.从造模大鼠股骨、胫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和OC诱导5 d,将OB以1×105/mL密度接种于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中,分别以蒸馏水血清(对照组)、低(0.5 mL/100 g)、中(1.0 mL/100 g)、高(2.0 mL/100 g)浓度右归饮含药血清作用于OB-OC共育体系.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鉴定OC和阳性多核细胞计数,用RT-PCR方法测定RANKL 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蒸馏水组比较,高、中浓度右归饮组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P<0.01);RANKL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高浓度右归饮组与低、中浓度组比较RANKL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一定浓度的右归饮对SINFH大鼠体外成骨-破骨共育体系破骨细胞形成、分化有抑制作用,以高浓度右归饮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37.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为五逐瘀汤之一。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为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原方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现将本方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8.
正患者,男,34岁,2年前有右腕外伤病史。2年来,患者自觉右腕尺侧压痛,前臂旋转、屈伸活动时加重。查体:右腕关节尺侧轻度背移,压痛明显,尺偏挤压试验阳性,腕关节旋转屈伸活动均减少,远端肢体活动感觉可。X线片显示:右尺向背侧移位,右下尺桡骨间隙增宽,见图1A。全身麻醉下手术。以右下尺桡关节为中心,腕关节背侧入路做5 cm长的纵切口,显露出整个下尺桡关节和桡骨远  相似文献   
39.
目的:筛选地骨皮调控H2O2所致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凋亡的有效部位,并研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其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H2O2构建凋亡模型,运用MTS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筛选地骨皮有效部位,及Western观察相关信号通路蛋白P-AKT、P-NF-KB表达情况。结果:地骨皮30%,50%,70%醉提取部位均可以减少HUVEC的凋亡,可以明显增加P-AKT的表达,降低P-NF-KB活性,尤其55%醇提地骨皮用量最小效果最佳。结论:地骨皮抑制H2O2所致HUVEC凋亡的主要成分在55%醇提部位,它可以通过AKT、NF-κB信号通路起到抗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人参总皂苷(TSPG)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探讨TSPG增强成骨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促造血的可能机制。方法贴壁法培养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MSCs),成骨细胞分化和免疫表型进行鉴定。不同剂量的TSPG联合成骨细胞条件诱导液培养h MSCs,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对-硝基苯磷酸盐(p NPP)法检测培养上清碱性磷酸酶含量,茜素红染色法观察钙结节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成骨细胞分化转录因子-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X2)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造血相关因子含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实验检测培养上清造血支持能力。结果 MTT和p NPP结果均显示随着TSPG剂量增加,吸光值逐渐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钙结节数量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造血相关生长因子和造血祖细胞集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SPG通过上调RUNX2蛋白表达诱导h 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同时增强成骨分化的MSCs支持造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