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114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 0± 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 5± 3条感染小鼠。于第 2 wk、4 wk、8wk和 12 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 ( SWAP)、虫卵抗原 ( SEA )及丝裂原 ( Con A或 L 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 ( M) ,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 2 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 ,第 12 wk呈现明显抑制 ;免疫组的 M和脾细胞经 SWAP或 SEA刺激于接种后第 4wk IL- 1和 IL- 2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 M和脾细胞经 SWAP刺激 IL- 1于第 8wk- 12 wk活性增高、IL- 2于第 12 wk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 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紫外线减毒活尾蚴免疫水牛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紫外线(400uW/min照射1min)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免疫水牛3次,每次1000条/头,每次间隔4周,末次免疫后第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均以1000条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所有水牛在攻击感染后第42d剖杀,检查免疫后水牛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结果6头水牛平均减虫率为89.31%,每g肝组织虫卵减少率为86.63%。同时,观察到免疫实验组动物在攻击感染前及以后,其平均体重不断增加,而对照组感染后较感染前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体重的增减与水牛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的程度、成虫存活的多少和每g肝组织虫卵数的多少成员相关。实验结果提示紫外线减毒活虫苗,在中国有可能用以防止耕牛感染日本血吸虫或降低其感染度,从而减少对人的威胁。  相似文献   
83.
武汉市城市与农村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分析黄四喜,李孝清,徐明星,李雍龙,刘书旭,周梓林武汉市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武汉4300222.同济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80年代以来,长江沿线城市血吸虫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89年武汉市曾出现暴发流行[1]。为制定有...  相似文献   
84.
本文报告用25条、50条、150条和300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皮免疫或减毒童虫皮下注射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攻击感染抵抗力。以25条免疫量为例,尾蚴钻皮及童虫皮下注射后的减成虫率分别为72.1%和70.4%,肝脏减卵率分别为69.4%和57.4%,小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76.6%和80.5%,免疫后的有效保护期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卵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以10 000个日本血吸虫卵经腹腔注射免疫小鼠4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6 d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结肠炎模型,观察虫卵免疫组和未免疫组小鼠的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亚群CD4+CD25+Foxp3+水平的变化。结果未经虫卵免疫的小鼠经TNBS诱导后结肠炎症状明显,细胞因子IFN-γ水平高达3.47±0.87 ng/ml,IL-4I、L-5和IL-10水平则较低分别为146.06±45.76 pg/ml,140.32±39.01 pg/ml,385.91±134.89 pg/ml;经虫卵免疫的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得到明显控制,IFN-γ表达被明显抑制其水平为1.53±0.51 ng/ml,IL-4I、L-5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598.50±135.90 pg/ml,217.86±77.82 pg/ml,799.651±197.93 pg/ml。经虫卵免疫的结肠炎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细胞亚群比例为(3.55±0.81)%,显著高于未免疫组结肠炎小鼠的(2.31±0.39)%。结论日本血吸虫卵免疫对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性机制可能与CD4+CD25+FoxP3+T细胞对Th1过度反应的反馈性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6.
应用圈形盘尾丝虫成虫和马来丝虫成虫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作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以诊断丝虫病。对84例马来微丝蚴阳性血清标本检测,结果圈形盘尾丝虫成虫抗原阳性率为90.5%(76/84);马来丝虫成虫抗原阳性率为93.8%(78/84),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x~2=0.312,P>0.05)。两种抗原对52例正常人血清检测的假阳性率均为7.7%(4/52),结果说明圈形盘尾丝虫成虫可作为异种抗原用于丝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87.
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鉴别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类型及其水解蛋白活性。方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肠道排出物,用含精氨酰键的特异性人工合成底物识别排出物中组织蛋白酶的类型及活性。结果:成虫肠道排出物能降解组织蛋白酶B的特异性底物7-氨基-4-甲基香豆素(Z-Arg-Arg-AMC)和组织蛋白酶B及L的共同底物Z-Phe-Arg-AMC。组织蛋白酶L的抑制剂Z-Phe-Phe-CHN2能部分抑制排出物对Z-phe-Arg-AMC的降解作用。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L的最适pH为5.0-5.5。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排出物具有组织蛋白酶B和L样活性。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不同生活史阶段抗原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雌性BALB/c小鼠48只,随机均分8组,A组为健康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以鸡卵白蛋白(OVA)抗原腹腔注射致敏,OVA滴鼻诱发哮喘;C、D和E组小鼠分别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和童虫抗原(SSA)经腹部皮下免疫,共4次,每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1周再按B组方法诱发哮喘;F、G和H组分别用SEA、SWA和SSA免疫接种小鼠(免疫方法及剂量分别同C、D、E组),末次免疫后1周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OVA处理小鼠,不诱发哮喘。诱发哮喘后48 h剖杀各组小鼠,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相关细胞成分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A组小鼠气道肺组织无明显炎症变化;B组小鼠气道肺组织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尤其是嗜酸粒细胞的浸润;C、D和E组小鼠气道肺组织炎症明显轻于B组小鼠。B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98.4±16.1)×104/ml]、嗜酸粒细胞百分数[(17.6±4.3)×104/ml]和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197.9±36.5)pg/ml]均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8.2±1.1)×104/ml、(0.02±0.01)×104/ml和(12.3±7.4)pg/ml],而IL-10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低于A组。C、D和E组小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百分数和IL-5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而IL-10,IFN-γ水平则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日本血吸虫不同抗原免疫后能有效调节过敏性哮喘小鼠的细胞因子平衡,同时对哮喘小鼠嗜酸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浸润及肺组织炎症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9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糖尿病造模组(A组,7只),糖尿病模型组(B组,6只)和正常对照组(C组,6只)。A组每只小鼠感染25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后9周,与B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动态观察血糖变化。至12周末剖杀小鼠,留取血清,取胰腺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胰岛炎评分,用ELISA测定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 给药后,小鼠血糖逐渐升高,在第21d、28d两个时间点B组显著高于A组(P〈O.05);A组〈40%的胰岛可见淋巴细胞浸润,B组有80%的胰岛可见淋巴细胞浸润,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至感染12周末,A组小鼠血清IL一4水平显著高于B组(P〈O.01);B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A组(P〈O.05)和C组(P〈O.01)。结论 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实验性1型糖尿病具有拮抗作用,其机制与Thl/Th2免疫偏移有关。  相似文献   
90.
感染血吸虫小鼠肝脏中一氧化氮合酶动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染血吸虫小鼠肝脏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动态变化. 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感染小鼠后第0,21,28,38和45d分别取其肝脏,用RT-PCR半定量法检测iNOS表达的动态变化;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HSP-70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感染后第21d起能检测到iNOS的表达,感染后第38d达峰值,第45d时表达水平有所下降;HSP-70在未感染小鼠肝脏内有微弱的表达,在感染后21d的肝脏其表达显著增强,38d达峰值,45d后表达下降.结论血吸虫感染可诱导iNOS和HSP-70在肝脏的协同表达,且两者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