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8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1.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评价在冬季使用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ES)浸杀法对土表以及不同土层深度钉螺的杀灭效果。方法 在冬季室外低温环境下,将钉螺放置在土层表面以及土层下2、5 cm和10 cm,使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药液分别浸泡1、3、7 d,以脱氯自来水作为对照,观察土表及土层内钉螺死亡情况。结果 在冬季采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浸杀法施药,施药3 d后土表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0%和76.0%,7 d后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在冬季采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浸杀法施药7 d后,土层下2 cm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达95.5%和85.6%,土层下5 cm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0%和6.4%。2 mg/L和1 mg/L 50% WPNES施药7 d后,土层下10 cm钉螺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冬季采用2 mg/L 50% WPNES浸杀7 d,对土表以及土层下5 cm以内的钉螺具有较好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现况.为进一步优化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表.对全省有螺的江洲湖滩环境林业血防工程的分布、工程模式、管理状况等相关内容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全省1044处有螺滩地中457处(43.8%)实施了林业血防工程,汀滩、洲滩、湖滩环境造林覆盖率分别为76.0%、77.1%、11.5%..造林树种以意杨为主.占造林面积的94.9%。造林模式以纯林业为主,占造林滩块环境数的57.8%,造林前仅26.5%的滩块进行了规范的土地改造,而日前仅10.3%的环境符合林业血防工程规范要求,全垦间种环境的植被盖度明显小于不垦不种方式。结论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但工程建设及管理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抑螺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64.
水资源开发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的防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的开发,如建造大坝、兴修水利等,首先考虑的是开发能源,改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很少考虑卫生方面的预期[1],这势必会对一些与水有关的疾病的流行产生影响[2]。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血吸虫及其中间宿主钉螺生活史的完成均与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水利工程建成后通过运水、调水可增加其服务区内水资源的供给,改善有利于钉螺孳生与血吸虫病传播的生态环境,从而可能造成血吸虫病的扩散和蔓延。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建立水库,对血吸虫病流行会产生有利的和不利的、及时的和/或潜在的影响[3]。国内外均有因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而导致血吸虫病扩散和…  相似文献   
65.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 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其种下分化及遗传变 异对于防治血吸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形态学水平、 细胞水平、 蛋白质水平和DNA分子水平等方面对湖北钉螺的 分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认为DNA序列测定技术是目前湖北钉螺分类鉴定的理想技术和今后的研究重 点。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了解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糖原、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方法  在长江安徽段上、中、下游各选择一个实施林业血防工程的环境,并在其邻近选择一个有螺草滩作为对照观察点,分别采集一定数量钉螺,测定并比较不同环境钉螺糖原、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 结果  3个观察试点林地环境钉螺的蛋白质含量分别较相邻近的对照草滩环境钉螺蛋白含量降低21.5%、11.5%、15.0%;糖原含量分别降低5.5%、5.7%和5.3%。3个试点中,安庆和铜陵林地钉螺的氨基酸含量分别较邻近草滩(芦苇滩)钉螺低47.1%和51.5%,而无为林地和草滩钉螺氨基酸含量基本接近。 结论 林业血防工程对钉螺生物体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钉螺营养不良,可能是螺口密度下降的原之一。  相似文献   
67.
【摘要】 目的  分析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全县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和人畜病情、螺情等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004年以来,全县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2 476.17hm2,较2004年下降了23.05%;有螺环境数182个,较2004年下降了24.48%;人群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从2004年的7.55%下降至2012年以后查不出阳性;耕牛感染率从2004年的8.5%降至2011年以后查不出感染牛。2007年全县达疫情控制标准,2010年以后全县无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2011年以后全县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2年全县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2004年以来,通过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血吸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较大面积钉螺分布环境,疫情存在反弹风险,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8.
正长期以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有焦虑、有期盼、有争取、有自信,也有失望,甚至还有拒绝,但每年10月,都会有一场"中国何时获得诺贝奖"的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和国力增强,对于诺贝尔奖与中国的话题,国人更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摘获文学奖这一奖项,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奔相走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中国人获诺奖的重大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脑型血吸虫病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1997-2004年间安徽省综合性医院和血防部门诊断与治疗的脑型血吸虫病62例,分别对手术、毗喹酮、手术和药物联合及不同吡喹酮剂量间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治疗方法分析显示,毗喹酮、手术及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3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3种治疗剂量、不同疗程间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病期给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宜首选吡喹酮药物治疗,疾病恢复期或发作间歇期给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治疗应有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