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2 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 :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 ,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 ,筛前、筛后动脉 ,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 (0 .9± 0 .2 )、(0 .7± 0 .1)、(0 .4± 0 .1)、(0 .3± 0 .1)mm ,筛前、筛后动脉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前缘距离分别为 (5 .1± 0 .3 )cm和 (6.3± 0 .3 )cm ,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基底连线和鼻腔底壁的夹角分别为 (5 5 .5°± 4.4°)和 (4 5 .0°± 3 .5°) ,鼻中隔段主干长分别为 (1.3± 0 .4)、(1.0± 0 .2 )cm。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2.
浅谈人体解剖学CAI课件的应用和开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后阶段的学习及临床工作。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解剖学 ,为后续课程打下牢固基础 ,一直是解剖学教师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 ,传统的教学中虽然应用了大量的挂图、模型、标本来辅助教学 ,但仍存在很多弊端 ,如缺乏立体感和动态感 (如脑干内部结构神经传导、血液循环等 ) ,且实物标本来源紧张 ,数量少 ,易破坏。同时 ,对学生来说 ,挂图、标本等的观察几乎没有可重复性。这样就给教学双方带来教师感到难教…  相似文献   
33.
3种镇痛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减轻人工流产时的痛苦。方法 选择丙泊酚静脉注射、笑气吸入麻醉、宫术安栓塞肛 3种不同方法用于人工流产 ,观察镇痛、扩宫率、人流综合征及其出血量 ,并比较其效果。结果  3组镇痛、扩宫率、人流综合征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且丙泊酚组镇痛明显优于笑气组及宫术安栓组。丙泊酚组与笑气组扩宫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都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说明丙泊酚与笑气均有松弛宫颈作用 ,3个镇痛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种镇痛方法均简单、安全、迅速、有效 ,能有效地减轻人工流产时的痛苦 ,尤其以丙泊酚静脉注射及笑气吸入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4.
背景:常用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方法如逐层解剖、血管染色、造影摄片可以确定血管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等,但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目的:建立三维的皮肤微血管构筑模型,以评估和设计穿支皮瓣。方法:选取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以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氧化铅灌注标识血管,CT扫描获取标本灌注前后及剥离皮肤序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1软件进行皮肤微血管三维重建和穿支皮瓣设计。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重建了骨骼、血管、皮肤三维数字模型,并选择性设计了旋股外侧动脉皮瓣和旋肱后动脉的主要穿支皮瓣。构建的皮肤微血管模型不仅可显示皮穿支的长度管径、立体位置、走行方向、分布范围、毗邻关系,还可追踪其来源血管,与来源血管、骨骼、皮肤等搭配显示。说明皮肤微血管构筑可揭示穿支皮瓣的范围和扩张方向,有利于穿支皮瓣的设计发掘、血供评估。  相似文献   
35.
目的:为下颌骨截骨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建立二维坐标系,使得行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耳大神经的主干及分支。方法:取常规固定头部标本20侧,取一张厚度为0.5mm的透明塑料膜,用圆规在塑料薄膜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其最小刻度为0.2cm,将带有刻度的软塑料薄膜铺于标本的面侧区,坐标原点正对下颌角后下方的最凸点,y轴垂直于该连线(颧弓向外的最凸点与眼裂外侧点之间线段的延长线)。用油画笔将耳大神经比较完整的描点到薄膜上。最后将薄膜平铺于玻璃上,测量得出坐标参数指标。结果:耳大神经各分支的坐标值选三点,腮腺支坐标为:(34.0±2.6,-42.6±3.8)mm,(24.0±4.2,-33.0±4.5)mm,(14.0±2.8,-13.6±3.6)mm。耳后支坐标为:(34.0±2.6,-44.0±5.2)mm,(30.0±3.6,-31.0±5.6)mm,(28.0±2.8,-44.0±5.2)mm。耳垂支坐标为:(12.0±2.8,-44.0±2.6)mm,(14.0±4.6,-36.4±3.0)mm,(16.0±2.7,-31.0±4.6)mm。耳前支坐标为:(-8.0±2.8,54.0±3.4)mm,(8.0±3.6,36.2±3.4)mm,(16.0±2.7,-18.0±4.7)mm。结论:临床医生行下颌骨截骨美容术耳后入路时:①耳后切口线不低于耳廓根部后缘中点与乳突尖连线,可避免损伤耳大神经的耳后支;②游离过程中,经胸锁乳突肌鞘膜深面,紧贴胸锁乳突肌向前游离可减少耳大神经主干损伤。  相似文献   
36.
通过制度层面的调整和创新,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学位课题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联合指导,密切人体解剖学科与临床外科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培养出既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又具有优异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兼有深厚的科研能力的新型外科学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37.
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的巨微解剖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腮腺区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腮腺区SMAS除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1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察,对2侧新鲜标本进行腮腺区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面部SMAS在面部是一层独立的层次,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以SMAS下脂肪组织相隔,而面神经位于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结论: SMAS下脂肪组织是SMAS潜在、安全的解剖平面.  相似文献   
38.
桡神经肱骨肌管段血供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桡神经在肱骨肌管内血供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肱骨干骨折伴桡神经损伤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的成人上肢新鲜标本进行巨微解剖,观测桡神经营养血管在肱骨肌管内段的走行、分布及其发出点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和到达神经外膜的长度.结果:桡神经在肱骨肌管段的营养血管主要来自前外侧的桡侧副动脉和后内侧的中副动脉.桡侧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9.67±0.52)cm处发出分支,行于桡神经的背侧,到神经外膜长(1.26±0.17)cm.中副动脉在距肱骨外上髁(16.52±0.65)cm处发出第1分支,到神经外膜长(1.52±0.21)cm;在距肱骨外上髁(13.47±0.62)cm处发出第2分支,到神经外膜长(0.56±0.16)cm.两支均行于桡神经的腹侧,各营养支均有吻合.结论:桡神经在肱骨肌管段营养血管丰富且相互吻合.肱骨肌管中上段手术时要注意保护后内侧的中副动脉分支,下段手术时要注意保护前外侧的桡副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39.
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术中部位选择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的较佳部位及颈袢是否适合与面神经进行吻合。方法(1)在21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舌下神经颈段走行及其毗邻关系。(2)3例新鲜标本取舌下神经近、远段、颈袢及面神经干行组织学检测,测定其神经束数目和横切面积。结果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5.1±0.2,4.6~5.7)mm2;舌下神经近段神经束为(1.6±0.8,1~4)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7.5±0.7,6.8~8.0)mm2,神经束横切面积为(4.7±0.6,4.1~5.5)mm2;舌下神经远段神经束(3.6±0.5,1~5)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5.6±0.5,4.9~6.1)mm2,神经束横切面积为(1.6±0.4,0.9~2.2)mm2;颈袢含神经束为(2.4±0.8,1~3)束,神经干横切面积为(1.1±0.7,0.6~2.2)mm2,神经束横切面积为(0.5±0.3,0.3~1.2)mm2。结论颈袢不适合与面神经进行吻合,舌下神经近段具有部分转位与面神经吻合的良好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组织瓣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鲜人体标本1具,动脉灌注显影剂前后两次CT扫描,利用三维软件分别重建出骨、肌肉、筋膜、皮肤与血管,并对血管进一步分割,构建出单支血管及其分支,并对所构建的三维图像进行单独显示与组合显示。结果灌注前数据可轻易重建出骨、肌肉、筋膜与皮肤,灌注后的数据可构建出血管,组合显示后可得到血管在某个局部的具体分布状况,为组织瓣的临床个性化设计与基础研究提供准确的血管解剖学基础。结论三维重建方法对于组织瓣基础研究和临床手术的个性化设计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