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目的了解西城区德胜社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该区域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12月社区健康教育的中老年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选取380例纳入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获得研究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饮食、运动、慢性疾病及家族史等资料。同时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28.1%,其中40~49、50~59、60~69、≥7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7.7%,17.9%、41.5%、4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绝经、子宫切除术、骨折家族史对Logistic回归模型的贡献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正确预测百分率为65.9%;而牛奶摄入、吸烟、喝咖啡、饮酒、怀孕次数、卵巢切除术、骨折史、活动量等变量对模型的贡献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绝经、子宫切除为OP可能危险因素;高文化、高体质量指数(BMI)值为OP的可能保护因素。结论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中4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年龄、绝经、文化程度、子宫切除史、体重指数等。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和血管再通情况。方法对7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MCA主干闭塞患者,在急性期和随访期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结果发病24h内TCD检测,78例(100%)病侧MCA血流信号消失,72例(92%)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6例(8%)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56例(72%)患者血管再通,21例再通1、2d,21例再通3-7d,14例再通〉7d。结论TCD有助于了解急性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改变和血管再通情况,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方法】对4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者组)和45例无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患者组均出现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两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比值(1.48±0.21)明显高于对照组(1.02±0.1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t=3.582,P<0.001)。4例(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患者组未发现其他侧支循环通路开放的血流表现。【结论】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软脑膜吻合血管开放成为侧支循环的重要途径。病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对于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有价值,是提示侧支血流从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进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某部属医院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医疗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思路。方法:通过前期对该部属医院业务流程的梳理,分析其在医疗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实际需求,提出包括实施新一代HIS、构建运营通讯平台以及整合网络环境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结果: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打造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结论:通过医疗一体化整体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医护质量,降低营运成本,在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多服务的前提下,提升医院产值,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 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0%。颈内动脉远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15%,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1%,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出现软脑膜吻合侧支循环,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15例(7%)未发现侧支循环,108例(55%)1个侧支通路建立,79例(40%)2个侧支通路建立,11例(5%)3个侧支通路建立。结论 经颅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感音性耳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探讨其对病变部位定位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242例感音性耳聋患者,10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周围性耳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表现为Ⅰ波潜伏期延迟或Ⅰ波消失,重者Ⅰ~Ⅴ波消失。中枢性耳聋因病变性质、部位、大小的不同,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化。药物中毒和老年动脉硬化性耳聋患者预后不良。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听觉传导路病变的定位和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但不能对病变定性。  相似文献   
47.
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及频谱波形异常的分析与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异常的类型、病变部位及产生原因。方法对299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评估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异常。结果299例患者共检测598支椎动脉颅内段,其中508支血流异常:狭窄血流(32支)、无血流(17支)、低流速低阻力(58支)、低流速高阻力(42支)、代偿血流(287支)和窃血频谱(72支)。狭窄血流或无血流均在病变部位直接检出,其他4种类型血流异常则是病变部位近端或远端动脉的间接血流改变。结论采用TCD和CWD评估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异常可为临床寻找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8.
兔颈总动脉结扎后的白细胞流变学改变与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C一400型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型能力测定仪”观察兔颈总动脉单/以侧结扎术后的白细胞流变学(LR)改变及其与病理学改变的关系;同时观察了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丹参和川芎嗪)的治疗作用。结果:对照组(n=20)术后迅速出现LR异常,接受双侧结扎动物恢复进食和行走的时间显著晚于用药组,其第24h平均心率显著慢于手术前。病理学检查示对照组受累皮层脑动脉极度扩张,有新血管生成;镜下显示脑水肿严重;双侧结扎动物皮层下可见多发性软化灶。与对照组相反,用药组(n=20)术后LR指标在原基础上有显著改善,其脑组织病理学改变轻微,接受双侧结扎的动物未见皮层下脑软化。  相似文献   
49.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Willis环动脉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Willis环动脉变异的价值。方法152例无脑血管病患者,在行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和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的血流速度。结果30%患者的前交通动脉和两侧后交通动脉均开放,构成一个血流动力学完整的Willis环;95%患者的Willis环前部动脉开放,另3%前交通动脉及2%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缺如导致Willis环前部动脉不开放;44%Willis环后部动脉发育异常,阻碍了侧支血流从基底动脉到颈内动脉.其中36%后交通动脉缺如.8%大脑后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颈总动脉压迫试验检测Willis环动脉变异既安全又方便,其检出率与解剖学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SubA)或头臂干(BCAT)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窃血方式。方法对6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的SubA起始段或BCAT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检测。结果46例狭窄患者中25例检出SubA或BCAT局限性严重狭窄血流。19例闭塞患者未探及到病侧SubA或BCAT血流信号。30例病变远端的SubA、尺动脉和桡动脉血流波形异常,呈低流速低搏动改变;7例病侧桡动脉未探及到血流信号;28例病变远端动脉的高阻力波形仍存在,但与对侧同名动脉比较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减低。所有患者均检出椎动脉-椎动脉窃血,30例有基底动脉-椎动脉窃血,14例有枕动脉-椎动脉窃血,5例BCAT病变患者有前循环窃血。结论TCD和CWD有助于了解SubA或BCAT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窃血方式,为临床确定诊断、寻找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