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 扫描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直接检眼镜或前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确诊的11例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患者20只眼的OCT检查资料。结果OCT图像中,20只眼黄斑部均有位于视网膜中层的视网膜劈裂,中心凹处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旁中心凹处大致可分为劈裂部位的视网膜轻度增厚,视网膜被中间的腔隙分为厚度相近的内外两层以及劈裂部位的视网膜明显增厚,视网膜组织被两个腔隙分为3层两种类型。结论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OCT图像特征为视网膜中层的劈裂腔隙。OCT检查对黄斑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93-96)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活化及其与光感受器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光照组(n=78)和正常对照组(n=15),光照组大鼠在自制的光损伤箱中接受强度为2500 lux的宽谱蓝光照射24 h,建立光损伤模型。在光照结束后2 h、6 h、1天、3天、7天和14天时(每一时间点,n=13),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OX42(+)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迁移活动,并对视网膜外层的TUNEL(+)细胞和OX42(+)细胞分别计数并绘制时间-数量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进入光感受器层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行为;用real-time PCR法定量分析光照后视网膜胶质源性神经毒性物质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照结束后2 h视网膜外核层(out nuclear layer,ONL)即可见TUNEL(+)细胞,1天后达高峰,3天后逐渐减少;光照结束后6 h视网膜ONL开始出现少量OX42(+)细胞,逐渐增多并于3天后达高峰,7天后渐消失,其形态转变为肥大细胞体的激活型。从时间-数量曲线可见OX42(+)细胞的迁移高峰落后并紧随凋亡高峰;强光照射上调了视网膜IL-1β mRNA的表达,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趋势基本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进入ONL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光感受器的外节膜盘。结论 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光感受器的凋亡诱导小胶质细胞向ONL的迁移、活化及吞噬行为,并伴有视网膜IL-1β表达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加速光感受器变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比较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探查与紧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3头健康巴马猪分别编为1号、2号、3号,术前禁食水8 h。实验前进行诱导麻醉,从巴马猪的中腹壁逐层切开进入腹腔,利用腹腔镜气腹机建立人工气腹,置入子弹模型1枚,建立子弹创伤模型;取出子弹模型后置入弹片模型1枚,建立弹片创伤模型。分别应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对1号巴马猪进行子弹模型和弹片模型的探查及取出操作。上述操作结束后,两种内镜系统分别对2号、3号巴马猪进行同样操作过程。两种内镜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配。分别记录两种内镜系统的手术成功情况、手术时间、内镜管道通畅性、内镜操作满意情况、不良事件和器械缺陷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进行手术各3次,手术均成功。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发现及取出子弹模型、发现及取出弹片模型的时间分别为(232.33±11.68)s、(300.33±57.70)s、(170.00±44.44)s、(52.67±2.52)s;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相应时间分别为[(232.67±21.20)s,t=-0.054,P=0.962]、[(256.67±67.00)s,t=0.880,P=0.472]、[(176.00±52.42)s,t=-0.111,P=0.922]、[(58.67±14.84)s,t=-0.832,P=0.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过程中,两种内镜系统管道均通畅,操作者对两种内镜系统的内镜操作过程均满意。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和器械缺陷发生。结论 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的救治操作成功情况与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相当,初步证实该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救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serum anti-PLA2R antibody, SAb)联合肾小球补体C3(glomerular complement C3, GC3)沉积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IMN的患者, 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SAb滴度和GC3沉积状态分为SAb阴性和GC3阴性组(SAb-/GC3-组)、SAb阴性和GC3阳性组(SAb-/GC3+组)、SAb阳性和GC3阴性组(SAb+/GC3-组)及SAb阳性和GC3阳性组(SAb+/GC3+组), 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患者肾脏缓解率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肾脏缓解的相关因素。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43例IMN患者, 年龄(53.35±12.34)岁, 男性94例(65.7%)。其中, SAb-/GC3-组17例(11.9%), SAb-/GC3+组30例(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